“方秀才!一路顺风!”
“预祝方亚元此去金陵,再创佳绩,高中解元!”
“青河县的荣耀,就拜托方老爷了!”
青河县运河码头,人声鼎沸,锣鼓喧天。^k¨a·n?s¢h.u·h_e,z_i_.+c·o*m·
方进一身崭新的、质地精良的月白色湖绸襕衫,头戴方巾,身姿挺拔地站在船头。
他对着前来送行的父老乡亲、师长同窗、以及以知县黄大人为首的县衙官员们,一一拱手作揖,表达着诚挚的谢意。
这身行头,是他成为秀才后,翠莲和李氏坚持为他添置的。
料子是镇上最好的绸缎庄寻来的,做工也请了县里最有名的裁缝,既显读书人的儒雅,又不失体面。
方进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更是家人对他身份地位变化的认可和期许。
此刻穿着它,站在万众瞩目的码头上,他更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知县黄大人紧紧握着方进的手,语重心长:“子明,乡试不比院试,江南才子,卧虎藏龙,切不可掉以轻心。”
“但以你的才学,只要正常发挥,必能金榜题名!本官在县衙,静候你的佳音!”
知县己经开始用字称呼,这是对方进更显亲近的表现。
而陈老教谕也拄着拐杖,在家人的搀扶下前来相送。
他将一本自己早年游学时的见闻笔记交给方进:“这里面记了些省城的人文地理,或许对你有些用处。”
“记住,文章要紧,心态更要紧。”
“从容应对,方为上策。”
方进再次向恩师和父母官深深行礼:“多谢大人、恩师指点!学生定当谨记于心,全力以赴!”
他最后看了一眼岸上依依不舍的家人。¨兰`兰·蚊\血¢ ¨醉.芯!漳\洁?埂-新*筷*
母亲李氏早己泪眼婆娑,父亲方老爹紧抿着嘴唇,哥哥们用力地挥着手,翠莲则含泪带笑,默默地望着他。
还有那位身穿锦袍、红光满面的岳父张屠夫,正唾沫横飞地向周围人吹嘘着女婿的本事……
方进将这幅画面深深印在脑海里,然后毅然转身,走进了那艘即将载着他驶向更广阔天地的官船。
这艘官船,是张屠夫动用人脉和重金租来的。
船体宽大,舱室舒适,不仅有独立的卧房和书房,甚至还有一个小小的会客厅。
船上配有经验丰富的水手和几名身手矫健的护卫,确保一路安全。
方进只带了两个仆役,负责日常起居和杂务。
同行的,还有周文轩。
他也顺利通过了院试,虽然名次不如方进耀眼,但也是一位扎扎实实的秀才。
得知方进要去金陵参加乡试,他便早早修书,希望能结伴同行。
方进欣然应允,有这样一位志同道合、学问扎实的良友相伴,旅途也不会那么枯燥。
汽笛长鸣,官船缓缓驶离码头。
在岸边众人的挥手和祝福声中,汇入了繁忙的运河水道,开始了漫长的北上之旅。
船舱内,方进迅速进入了状态。
他将宽敞的船舱布置成了一个移动的书房,书架上摆满了此次精挑细选带来的重要典籍和笔记。
他每日的生活极有规律:清晨闻鸡起舞,在甲板上迎着朝阳吐纳练气。
上午研读经义,温习经典。
下午练习八股,揣摩范文。*幻^想!姬\ .埂?芯·罪^全?
晚上则与周文轩一起,或探讨学问,或交流心得,或对弈一局,放松身心。
周文轩的到来,让方进的备考过程不再孤单。
两人都是寒门出身,都经历过科举的艰辛,有着许多共同语言。
他们常常就某个经义难点争论得面红耳赤,但最终总能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周文轩对经典的熟悉程度和记忆力极好,常常能补足方进在某些细节上的疏漏。
而方进则胜在思维的敏锐、见识的广博和看问题的深度,常常能提出一些令周文轩茅塞顿开的观点。
“方兄,你看《春秋》之中,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孔圣人却言‘桓公正而不谲’,这‘正’与‘谲’之间,究竟该如何把握?”周文轩捧着书卷,皱眉问道。
方进沉吟片刻,答道:“周兄此问甚好。依我之见,所谓‘正’,乃是指其尊王攘夷、维护周礼之大义。所谓‘谲’,则是指其称霸过程中所用的一些权谋手段。”
“圣人赞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