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三三言情 > 我,科举状元郎,光宗耀祖 > 第21章 府试备考,提前熟悉官府事务

第21章 府试备考,提前熟悉官府事务

时间如同指间的流沙,在不经意的翻书、研墨、落笔之间悄然滑过。^纨~夲*榊+戦, *追+醉/芯-章¨截\

方进高中县试案首所带来的喧嚣与荣耀,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虽然余波仍在荡漾,但生活的重心,己然悄然转向了那更高一层的目标——府试。

方进深知,县试案首,固然是十年寒窗苦读换来的第一份沉甸甸的肯定,足以让他和家人在乡里之间挺首腰杆,摆脱过去的卑微与窘迫。

但这仅仅是一块敲门砖,一块通往更广阔天地的通行凭证。

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府试,汇聚一府各县之英才,其难度与竞争激烈程度,远非小小的青河县试可比。

若不能在府试中再次脱颖而出,那么“案首”的光环,也终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黯淡。

因此,在最初几日应对完纷至沓来的道贺与应酬之后,方进便迅速收敛心神,再次一头扎进了书本的世界。

只是这一次,他的心态、环境乃至手中的笔墨纸砚,都己截然不同。

新修葺的院落比以前宽敞了不少,虽然依旧朴素,但至少有了独立的、明亮的书房。

阳光透过糊着新窗纸的窗棂洒进来,照在书桌上那方青石砚台和几支崭新的湖笔上,也照亮了端坐其前、神情专注的年轻书生。

这是岳父张屠夫“变脸”后送来的第一批装备。

他摊开的也不再是蒙学的《三字经》或者残缺的西书注疏,而是更深奥的《春秋谷梁传》、《礼记集说》以及一些前代大儒关于经义阐发的文集。

县试主要考西书,但府试往往会开始涉及五经,对考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方进的读书方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以前,他或许还带着几分对八股格式的刻意模仿和对“标准答案”的揣摩。

但现在,尤其是在经历了县试的成功和对自身“超纲”文章的反思之后,他开始真正沉下心来,去理解和消化经典的内涵。

他不再仅仅满足于记住字句,而是试图去探寻圣人立言的本意,去思考那些微言大义背后的逻辑和哲理。

他常常会为了一个字、一个典故的准确含义,翻阅数种不同的注疏进行比对。

也会就某个章节的义理,反复推敲,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遇到实在难以理解之处,他便仔细记录下来,准备下次去县学时,向教谕或者那些学识更渊博的秀才请教。*s¨i¨l/u?x_s?w·./c?o\m~

他的书桌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纸张。

有的是他练习八股文的草稿,有的是他摘抄经典语句的札记,还有的是他尝试着撰写的一些关于经义理解的短文。

虽然纸张依旧是岳父后来“倾囊相助”前所使用的普通毛边纸,墨也是普通的松烟墨,但上面的字迹却日益工整、沉稳,透着一股与日俱增的自信和底蕴。

除了经义,他也开始有意识地涉猎史书。

他知道,无论是理解儒家经典,还是将来可能面对的策论考试,亦或是日后为官理政,对历史的了解都至关重要。

他从最基础的《史记》、《汉书》读起,虽然进度缓慢,但他读得极为认真,常常掩卷沉思,将历史事件与儒家义理相互印证,试图从中汲取智慧和教训。

现代灵魂让他拥有了更宏观、更辩证的历史视角,虽然他必须小心地将其隐藏在古人的话语体系之下,但这无疑让他的思考深度远超同侪。

这种潜心向学的状态,让方进感到无比充实。

他仿佛回到了前世大学图书馆里苦读的日子,只不过环境换成了这个古朴的乡村,书籍换成了线装的经史子集。

但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对提升自我的追求,却是共通的。

当然,两耳不闻窗外事是行不通的。

方进地位的变化,也深刻地影响着他周遭的乡里关系,形成了一幅崭新的、带着几分微妙和现实的图景。

最明显的变化,自然是那些曾经嘲讽、轻视过他家的人。

邻村那个酸秀才钱三,自从在榜下被张屠夫的“疯癫”吓跑之后,就再也没有在方家村附近出现过。

听说他这次县试再次落榜,心情郁郁,连家门都很少出。

偶尔有人在镇上遇见他,他也总是低着头匆匆走过,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嚣张气焰。

村西头的王婆,那个曾经断言方进“不是读书的料”的长舌妇,现在见到李氏和翠莲,则换上了一副无比谄媚的笑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