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态度也影响了别人对东吴战将的关注,
比如许多人只知诸葛亮却不知陆逊、鲁肃,说起蜀汉和曹魏的名将,能说出许多名字,说到东吴却只知道周瑜。东吴的许多战将、能臣都是这样,受到了国家发展路线的影响,整体的关注度都不高,徐盛在后世不出名也是可以预料到的事。看一个将领是否能够出名,除了要看他的战功,他参与战役的影响力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徐盛的战功是很强大的,但他参与战役对三国时期的整体局势的影响都不大,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一是他就算没有参与这些战役,这些战役大概率也会赢。就算输也不会输得很难看,二是他参与的有些战役赢了,对东吴有好处,输了会让东吴有所损失,但不管输赢结局如何,对于整体上的局势都不会造成太大的改变。徐盛的经典战役就是曹丕三路伐吴的洞口之战,在这场战役中,他及时组织好残余的军队抵抗,为东吴援军的到来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如果不看这场战争的全局,自然会认为徐盛在这场战争当中居首功,但其实在这场战争中起到首要作用的是朱桓。朱桓在这次战争中,以5000人大破敌军数万人,相比之下,徐盛的功绩就显得没那么夺目了,因此徐盛在这场战役中只是居于次要的地位。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洞口之战之前的濡须口之战,这一战中,徐盛出了他惊人的应急能力,为东吴减少了在这一战中的损失,但同样令人尴尬的是,这一战当中的首功是当时的主将吕蒙。·8*1*y.u.e`s+h~u¢.\c?o,m-徐盛就这样处在一个不上不下的位置,他在某些战争当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它的作用对于整场战争的影响力并不大。徐盛没有主导战争的能力吗?并不是的。公元224年的魏吴广陵之战就是由他主导的。曹丕再次率大军伐吴,徐盛想出了一条妙计,那就是用木桩和苇席,一夜之间就建成了数百里疑城假楼,筑起了严密的的防守,让曹丕只能望江兴叹,悻悻而归。徐盛成功逼退了曹丕的军队,守住了吴国,而且这次战争,吴国几乎不用一兵一卒就取得了胜利。徐盛这次居功甚伟,然而,他还是不能成为三国时的头部名将,因为这场战役中决定胜负的最大因素不是兵力。徐盛在黄武[b]年间去世,他的儿子徐楷继承爵位,并接替他领兵。三国时期吴国将领蒋钦评价:徐盛忠勇强悍,有胆略和气度,喜欢指挥万人以上的军队。晋朝史学家陈寿将徐盛与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潘璋、丁奉共十二名东吴武将在《三国志》中列为一传,评价他们都是江东的虎将,孙氏理应厚待的部下将领。南朝宋学者刘义庆在《徐州先贤赞》中评价:徐盛以敦直、勇气闻名,曹操进攻濡须,孙权每次派遣出战的将领,徐盛都排在前面。晚唐诗人孙元晏有诗赞徐盛:“欲把江山鼎足分,邢贞衔册到江南。当时将相谁堪重,徐盛将军最不甘。”所述即曹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孙权向曹丕称臣,邢贞前来江南册封孙权为吴王,在座的大臣中,徐盛最为不甘心。南宋学者章如愚评价:如程普、黄盖、甘宁、徐盛、潘璋、朱然、朱桓、贺齐、凌统、全琮、吕范,都是智谋足以统率军队,勇武足以抵御强敌,没有人是不称职的。当初徐盛担任芜湖县令时,蒋钦的部下一位官吏犯了事,被徐盛逮捕下狱。徐盛上表给孙权,请求斩杀这位官吏。当时蒋钦率兵驻扎在宣城,讨伐豫章郡境内的盗贼。孙权考虑到蒋钦领兵在外,没有同意徐盛的请求,徐盛因此怪罪于蒋钦。后来曹操率军进攻濡须,蒋钦和吕蒙负责统率众将士,徐盛经常担心蒋钦会迫害自己,但蒋钦却经常称赞徐盛的优点;时间长了,徐盛终于被蒋钦的品行所折服,两人冰释前嫌,时人以此传为美谈。东汉末年战乱不断,群雄逐鹿,天下总体上分为三股势力,分别是曹魏、蜀汉和东吴。这一时期的故事异彩纷呈,时势造英雄,各类文臣武将在这样的战乱中出人头地,曹操,刘备以及孙权都有各自的人才,徐盛就是东吴的一员虎将,只是徐盛比起这个时期的其他豪杰,名气就要小得多了。徐盛是三国时吴国的悍将,汉末乱起时他本来隐居江东,被孙权招纳后开始辅佐孙权。早年徐盛抗击黄祖,在刘备伐吴时,跟随陆逊攻下了蜀军多处营地。曹休伐吴时,徐盛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以少胜多,再到后来徐盛献出智计,成功逼退了大举伐吴的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