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三三言情 > 红谍传奇 > 第四卷·第3章:雅集初试露头角

第四卷·第3章:雅集初试露头角

机会来了!

陈默心中警铃大作,知道这是赵介人给他台阶,也是他扭转局面的唯一契机!他深吸一口气,抬起头,脸上还残留着刚才被羞辱后的红晕和一丝窘迫,但眼神里却努力注入了几分属于读书人的、不甘沉沦的微光。/精*武^小-说^王? !追\醉\薪~彰\踕`

“回表舅,”陈默的声音带着点沙哑,努力维持着平静,“侄儿不才,在东洋早稻田大学胡乱读过几年书,学的是文学。归国后……唉,辗转于几家报馆,做些编辑撰文的微末之事。只是……”他脸上浮现出浓重的苦涩和自嘲,“侄儿这性子……过于耿介,写的文章……不合时宜,得罪了人,如今……己是赋闲在家多时了。” 他将一个怀才不遇、愤世嫉俗又饱受现实打击的文人形象,勾勒得清晰而无奈。

“哦?报馆?”赵介人似乎来了点兴趣,毕竟他也常与文化人打交道,“都写过些什么文章?署的什么名号?”

陈默等的就是这句!他脸上恰到好处地露出一丝赧然和追忆:“年少轻狂时,用过‘孤鸿’之类的笔名,写过些针砭时弊、不合时宜的胡言乱语……如今想来,实在惭愧,徒惹是非罢了。” 他巧妙地抛出“孤鸿”这个笔名,既符合他“耿介”的人设,又为日后可能被查证留下铺垫(李岸己安排好“孤鸿”发表文章的几份小报“恰好”被查封或停刊的痕迹)。

“孤鸿?”赵介人捻着胡须,似乎在记忆中搜索,但显然对这个笔名没什么印象。他身边的另一位穿着考究长衫、戴着金丝眼镜、显得较为斯文的中年人(情报分析组组长吴明远,化名)却推了推眼镜,插话道:“‘孤鸿’?我好像有点印象……是不是在《沪上评论》发过一篇《论新官僚之痼疾》?文笔辛辣,颇有见地啊!” 这也是李岸事先埋下的“钉子”之一。

陈默心中一定,连忙谦逊地摆手:“吴先生谬赞了!那都是……都是过去不懂事的胡言乱语,当不得真。” 他顺势将脚边的蓝布包袱拿起,放在膝上,动作带着一种珍视,“侄儿自知文章惹祸,断了生路。如今……只能守着先父留下的几卷故纸,聊以度日,也……也妄图从中寻些古人的智慧,排解心中郁结。” 他轻轻抚摸着包袱,语气低沉落寞。

“哦?令尊还留有墨宝?”赵介人果然被勾起了兴趣,他好风雅的名声并非虚传,尤其是对“故纸”二字格外敏感。

“不敢称墨宝,”陈默小心翼翼地解开蓝布包袱,露出里面几卷画轴,“只是些家传的旧画,侄儿视若性命,闲暇时临摹学习,也算……也算寄托。” 他双手捧起其中一卷(正是那幅李岸特意交代、留有“破绽”的《秋山访友图》摹本),恭敬地递向赵介人,“这幅……是侄儿临摹明人笔意的一幅习作,自知粗陋不堪,今日斗胆带来,想请表舅……指点一二,若能得您片言只语的教诲,侄儿感激不尽!” 他的姿态放得极低,语气诚恳,带着后辈对长辈、学生对前辈的无限恭敬与期盼。

赵介人看着陈默那副谦卑恳切、视画如命的样子,又听说是“明人笔意”的临摹习作,兴趣更浓了几分。他示意旁边的下人接过画轴,在花厅中央一张宽大的红木条案上缓缓展开。

画卷徐徐呈现。苍山叠嶂,古木虬劲,小径蜿蜒,高士策杖访友,意境清幽高古。笔法苍劲有力,墨色浓淡相宜,整体气韵颇得明人山水之神髓。花厅里众人的目光都被吸引过来,连那唱评弹的女子也停下了,好奇地张望。

“嗯……”赵介人背着手,踱步到案前,微微颔首,捻须点评,“布局疏密有致,山石皴法老辣,林木点染也见功夫。尤其是这近景的松树,枝干劲挺如屈铁,颇有几分沈周的味道!思齐啊,你这笔力,在年轻一辈里,算是相当难得了!” 他的语气带着赞赏,显然这幅画的水准超出了他的预期。

周围几个懂点皮毛或纯粹附庸风雅的头目也跟着点头附和:“赵科长高见!”“确实不错!”“陈老弟有两下子!”

陈默心中稍定,但悬着的心并未放下。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他垂手恭立,脸上带着被夸奖后的赧然和一丝期待:“表舅您过奖了。侄儿临摹时,总觉力有不逮,尤其是……”他故意停顿了一下,目光似是无意地扫过画卷上方远处的几座山峰。

赵介人顺着他的目光看去,仔细端详了片刻。起初并未察觉,但经陈默这一“提醒”,他越看越觉得那远峰的渲染似乎……墨色略显浮滑,层次不够分明,少了几分苍莽浑厚之气,与他之前激赏的近景松石相比,确实稍逊一筹。这感觉如同美玉微瑕,让他心里有些不舒服。

赵介人的眉头不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