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到底是怎么……怎么用那么简陋的装置,产生并约束住如此高温的等离子体的?!而且……而且他还‘估算’出了温度值?!他……他凭什么估算?!他……他难道用的是……是‘肉眼光谱分析法’吗?!”
“还有那个能量转换效率!”另一位负责能源物理方向的专家,也看得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百分之零点八!虽然看起来很低,但……但对于这种‘手搓’的,没有任何精密控制和优化设计的简易等离子体装置而言……这个效率……已经……已经高得有些……有些离谱了!这……这根本就不符合常理啊!”
“最……最可怕的是……是那些误差范围!”一位一直沉默不语,但此刻脸色却比白纸还要苍白的,以实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见长的资深研究员,声音颤抖地说道,“你们看他记录的那些数据,每一个……每一个都标注了极其微小的误差范围!比如那个直径的±0.1 \pm 0.1±0.1毫米,那个厚度的±0.05 \pm 0.05±0.05毫米……他……他凭什么给出如此精确的误差估计?!他……他难道用的是……是【鹰眼牌人肉游标卡尺】和【秦氏独门玄学误差分析大法】吗?!”
这一刻,所有监控室里的大佬们,都感觉自己的物理学信仰,像是被一万头狂奔的哥斯拉,用原子吐息,来来回回,反反复复,轰炸了九九八十一天!
他们穷尽毕生所学,也无法理解,秦风……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
用一堆“破铜烂铁”,手搓出一个“准黑科技”装置,已经足够惊世骇俗了!
现在……他居然还能用“塑料直尺”和“电子温度计”,对这个“准黑科技”装置产生的,超越了他们认知范畴的实验现象,进行……进行如此精准的定量分析和数据记录?!
这……这已经不是“妖孽”或者“怪物”能够形容的了!
这……这是“神”!
是真正的……“物理学之神”降临凡间,来给他们这些凡夫俗子……上一堂关于“什么才叫做真正的实验物理学”的……公开课啊!
就在所有人都被秦风这“无可辩驳”的实验数据和“神乎其技”的测量手段惊得魂飞魄散,三观尽碎,开始怀疑宇宙的真实性和物理学存在的意义时——
秦风,却又做出了一个更加令他们……嗯,令他们差点当场表演一个“集体原地飞升,白日渡劫”的举动。
只见他好整以暇地合上了实验记录本,然后,拿起笔,在那张同样写满了各种“天书”般公式和推演的答题纸的空白处,开始……开始对那个“微型马赫环”现象产生的物理原理,进行初步的……解释和论证?!
他写道:
“关于本次实验观测到的‘微型马赫环’状等离子体辉光及边缘放电现象,本人初步推测其产生原理可能如下:”
“1. 局部高能量密度区的形成:通过特殊设计的微型电磁线圈(采用高磁导率铁氧体磁芯,并进行多层差分密绕,以增强局部磁场梯度)和经过优化的脉冲电流波形(利用滑动变阻器和电源内阻的非线性特性,产生短时高功率脉冲),在回形针靶材尖端附近的狭小区域内,形成了瞬时的高能量密度。这个能量密度,足以使周围空气发生雪崩式电离,形成初始的低温等离子体。”
“2. 磁约束与绝热压缩效应的初步体现:虽然本实验装置的磁场强度和约束能力远无法与托卡马克等大型核聚变装置相比,但在微观尺度下,通过精心设计的磁场位形(例如,利用永磁体和电磁线圈的组合,形成类似‘磁镜’或‘磁瓶’的局部约束结构),以及等离子体自身的抗磁性效应,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初始等离子体的初步约束和……绝热压缩。这种绝热压缩,会导致等离子体温度和密度的进一步升高。”
“3. 类马赫环激波结构的形成与简化验证:当高温高密度的微型等离子体团,在电磁力的驱动下,以极高的速度(可能接近或达到局部声速的数倍)喷射或膨胀时,其与周围相对静止的低温空气介质相互作用,可能会形成类似于超音速气流中的‘马赫盘’或‘马赫环’的激波结构。本实验中观测到的淡蓝色环状辉光,可能就是这种微型激波压缩和电离空气所产生的辐射。其边缘跳跃的电火花,则可能是由于激波阵面附近强电场导致的局部放电现象。虽然本装置极其简陋,无法进行严格的流体力学参数测量和马赫数标定,但从现象的形态、稳定性、以及与输入能量的初步关联来看,其与‘马赫环’效应的核心物理机制,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