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进着重强调了“格物致知”对于“诚意正心”的重要性。,k-a·n¢s`h¨u`l¢a!o\.*c¨o\m~
认为只有通过对万事万物原理的探求和对自身内心的深刻反省,才能真正达到“明明德”的境界。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深入,论证有力。
既阐发了经典的宏大叙事,又落脚于具体的修身功夫,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沉稳厚重、正心诚意的儒者气象。
这正是宗学政所欣赏的风格!
写完之后,方进仔细检查,确认无误,心中己有了七八分的把握。
他相信,这篇文章,定能获得一个不错的评价。
第三场,考的是试帖诗和策问。
试帖诗题目是“赋得‘独上高楼’”,要求作一首七言八韵的排律。
方进虽非专攻诗词,但也颇有心得。
他借此题目,抒发了读书人登高望远、心怀天下的抱负,以及独处静思、砥砺品格的情怀。
意境开阔,格律严谨,对仗也颇为工整。
而最后的策问,则再次考验了考生的经世致用之才。
题目是:“问本府农桑失修,流民渐增,何以安辑?”
这个问题非常具体,首指江南府当前面临的实际困难。!幻/想′姬\ !更¢歆^醉!快′
显然,宗学政不仅要考察考生的理论功底,更要看他们是否有体察民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方进心中早有腹稿。
他结合自己之前誊抄县衙档案所得和沿途的观察,以及对古代安抚流民、发展农业政策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对策:
安民为先,赈济救困:建议官府立刻开仓放粮,赈济受灾和失地的流民,提供临时住所,稳定人心,防止流民生变。
劝课农桑,恢复生产:强调要派遣得力官员,深入乡村,鼓励垦荒,修复水利,推广优良稻种和桑蚕技术,并提供一定的农具、种子补贴,帮助农民尽快恢复生产。
清查田亩,抑制兼并:指出土地兼并是导致流民产生的根源之一,建议官府对本府田亩进行一次彻底清查,打击不法侵占,并探索限制豪强无度兼并的措施。
招抚流民,编户入籍:对于己经产生的流民,不能一味驱赶,而应以招抚为主,将其安置在垦荒之地,或引导其从事手工业等,编入户籍,使其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而不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加强教化,移风易俗:认为除了物质上的救助和政策上的引导,还要加强对百姓的教化,宣传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营造安定的社会氛围。?咸`鱼?墈`书. ·毋,错*内/容¢
这篇策问的回答,方进写得情真意切。
对策具体可行,既体现了儒家的仁爱之心,又展现了务实的治理思路。
当三场考试全部结束,方进走出贡院时,内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平静和自信。
他知道,自己己经将最好的状态、最深的思考都留在了试卷上。
剩下的,便是等待命运的裁决。
等待院试放榜的日子,比府试更加漫长,也更加熬人。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最后一道榜单,将决定他们是否能真正拥有“秀才”这个荣耀的身份。
方进和周文轩在客栈里互相鼓励,偶尔也会去拜访一些相熟的考生,或者去书铺翻翻书,努力排遣着内心的焦灼。
终于,到了院试放榜,也就是决定命运的时刻!
这一天,府学门口(院试通常在府学张榜)再次人山人海,气氛比府试放榜时更加狂热和凝重。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张榜单的含金量,远超以往!
方进和周文轩依旧在茶楼上凭窗观望。
当那张象征着秀才功名的学榜被高高挂起时,整个广场瞬间沸腾了!
这一次,方进的心跳反而没有那么剧烈了。他有一种强烈的预感。
他让茶楼伙计再次前去打探。
没过多久,那伙计便连滚带爬地跑了回来,脸上是难以置信的狂喜和崇拜:
“中了!中了!两位公子爷都高中了!!”
“快说名次!”周文轩激动地抓住他。
伙计喘着气,激动地说道:“周公子!您是正榜第二十七名!秀才公!您是秀才公了!”
周文轩激动得浑身颤抖,热泪盈眶!
伙计又转向方进,声音更是提高了八度,带着无比的敬畏:
“方…方老爷!您…您是……亚元!!江南府院试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