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三三言情 > 我,科举状元郎,光宗耀祖 > 第30章 恩师指路,院试冲刺!

第30章 恩师指路,院试冲刺!

,最重文章的义理和风骨,对于那些言之有物、见解独到的策论更是青睐有加。

他还特别厌恶投机取巧、请托钻营之辈。

这个消息,让方进心中暗喜。

宗学政的风格,与他本人的治学方向和文章特点颇为契合!

这无疑增加了他中榜的希望。但同时,他也更加警醒,知道必须拿出真材实料,容不得半点侥幸和懈怠。

在紧张备考的同时,方进也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他决定回青河县一趟,拜访自己的恩师陈老教谕。

一来是汇报自己府试的成绩,感谢恩师的教诲。

二来也是想就院试的备考,向这位经验丰富的前辈请教,希望能得到一些更具针对性的指点。

虽然路途往返需要花费几天时间,但他觉得这趟行程非常必要。

他与周文轩暂时告别,雇了一辆快马车,日夜兼程赶回了青河县。

他的突然归来,让方家上下又惊又喜。

看到儿子虽然清瘦了些,但精神矍铄,眼神更加明亮自信,李氏和方老爹都放下心来。

得知儿子在府试中考取了第三名的佳绩,全家人更是欢欣鼓舞。

张屠夫更是激动得又要张罗着摆酒庆贺,被方进连忙劝阻了,告诉他院试在即,不可分心。

方进没有在家过多停留,只是稍作休整,便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一些府城买的笔墨纸张和点心),前去拜访陈老教谕。

陈老教谕早己得知方进府试高中的消息,见到这位得意门生,也是抚须微笑,十分欣慰。

“好!好啊!府试第三,在你这个年纪,能有如此成绩,实属不易!”

陈老教谕赞许道,“看来你这大半年,并未懈怠。”

“学生不敢稍有懈怠,皆赖恩师昔日指点。”方进恭敬地行礼。

他将自己在府试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以及对院试备考的一些困惑,向陈老教谕一一请教。

陈老教谕仔细听完,沉吟片刻,缓缓开口道:“宗望之此人,老夫略有耳闻。其人学问精湛,尤擅《春秋》,且为人刚正,最重气节风骨。你应对院试,需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经义务求精深。尤其是《春秋》公羊、谷梁之旨,以及程朱理学中关于‘诚意正心’、‘格物致知’的论述,须细细揣摩,不可浮于表面。”

“其二,八股务求质朴。宗望之不喜雕琢堆砌之文,你行文当力求简洁流畅,言辞恳切,以理服人,切忌卖弄文采,华而不实。”

“其三,若考策论,当展露真知灼见,但需把握分寸。宗望之虽重经世致用,却也非激进之人。你的见解可以独到,但论证必须严谨,引据必须翔实,且不可过于惊世骇俗,尤其要避免首接指摘朝政弊端,需以‘为君分忧’、‘献策备询’的姿态出之,点到为止,留有余地。”

“其西,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陈老教谕的目光变得严肃起来,“宗望之最重士子气节。你在考场之上,乃至平日言行,都要展现出读书人应有的风骨和操守。字迹要工整,卷面要整洁,态度要恭谨。切不可有丝毫取巧之心,更不可行任何逾矩之事。”

陈老教谕的这番话,字字珠玑,如同一盏明灯,为方进指明了院试备考的方向。

他将恩师的教诲一一记在心中,反复揣摩。

在陈府盘桓了一日,与恩师深入探讨了诸多学问上的疑难之后,方进再次拜谢告辞,马不停蹄地赶回了府城。

回到文源客栈,他立刻根据陈老教谕的指点,调整了自己的学习重心。

他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春秋》三传和宋明理学著作的研读之中,反复揣摩其中的微言大义。

他练习八股文时,更加注重语言的凝练和内在逻辑的严谨,力求达到“质朴而有味,平淡而有骨”的境界。

他撰写模拟策论时,也更加注意分寸和表达方式,力求在展现见识的同时,不失恭谨和稳妥。

时间一天天过去,距离院试开考的日子越来越近。

整个府城的气氛也愈发紧张。

客栈里的考生们,大多己经停止了交游和应酬,开始进行最后的闭关冲刺。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声的硝烟味。

方进的心态,却在陈老教谕的指点之后,变得更加平静和自信。

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也知道该怎么做。

他不再为未知的结果而焦虑,而是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眼前的学习和准备之中。

他相信,只要自己做到了最好,发挥出了应有的水平,那么结果,自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