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三三言情 > 我,科举状元郎,光宗耀祖 > 第6章 集市见闻,说书挣钱的念头

第6章 集市见闻,说书挣钱的念头

次日一早,天刚蒙蒙亮。_j!i′n*g·w,u′x·s+w~.¨c_o,m*

方进便和张翠莲简单收拾了一下,怀揣着家里仅剩的几十个铜板,锁好院门,朝着十几里外的镇子走去。

深秋的早晨,空气清冷,田野间弥漫着一层薄薄的白霜。

夫妻二人并肩走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一路无话,但彼此都能感受到对方心里的那份沉甸甸。

翠莲是有些忐忑的。

她平日里很少去镇上,每次去也多是匆匆忙忙买些必需的针头线脑或盐巴,从未像今天这样,怀着一个不甚明了的目的。

她偷偷打量着身旁的丈夫,他似乎比昨天更加沉稳,眼神里少了几分往日的迷茫,多了几分她看不太懂的深思。

方进则一路都在观察。

村子通往镇上的路渐渐变得平坦些,行人也多了起来。

有挑着担子去赶集的农人,有驾着牛车运货的小贩,偶尔还能看到一两顶简陋的青布小轿,大概是镇上稍有家资的人家出行。

这便是他如今所处的世界——一个交通基本靠走,信息基本靠吼,物质相对匮乏的古代社会。

走了约莫一个时辰,前方终于出现了镇子的轮廓。

比起他们那个闭塞的小村,这镇子显然要繁华得多。

低矮的房屋鳞次栉比,青石板铺就的街道虽然不宽,却也干净整洁。

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旗幡招展,有米铺、布庄、药店、铁匠铺,还有一些卖吃食的小摊,传来阵阵香气。/E_Z\晓`税!网/ ~首!发-

集市设在镇中心的一片空地上,此刻己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当家的,我们……”

翠莲看着这熙熙攘攘的人群,有些不知所措。

“我们先西处看看。”

方进说道,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周围。

他在寻找机会,也在印证自己的想法。

他首先注意到的是一个围着不少人的角落,那里搭着一个简易的台子,一个穿着半旧长衫的说书先生正唾沫横飞地讲着一段《隋唐演义》的段子。

先生说得口干舌燥,表情夸张,底下的听众有老有少,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爆发出叫好声。

但方进也注意到,打赏的人并不多,多是些闲汉或孩童凑热闹,真正掏钱的寥寥无几,给的也多是一两个铜板。

“看来,说书这条路,也不是那么好走的。”

方进在心里默默评估。有市场,但竞争也激烈,而且收入似乎并不稳定。

他又看到路边摆着几个小摊,有代写书信的落魄文人,也有给人算命测字的瞎眼先生。

代笔的摊子前门可罗雀,算命的倒是有几个妇人围着。

看来,纯粹的“文化服务”在这个温饱都成问题的环境下,需求量确实不大。

夫妻俩在集市上转悠着,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他们眼花缭乱,但也更让他们感受到了囊中羞涩的窘迫。

那几十个铜板,只够买几斤粗粮,或者扯上几尺最便宜的土布。-k/u`n.l,u^n.o*i*l,s\.¨c·o+m·

“当家的,要不……我们还是先去书铺看看?”翠莲小声提议道。

她知道丈夫心里最惦记的还是书。

方进点点头,他也正有此意。

镇上只有一家书铺,名叫“文墨斋”,门面不大,但里面收拾得还算雅洁。

掌柜的是个留着山羊胡的中年人,看到方进和翠莲进来,上下打量了他们一眼。

见两人衣着寒酸,便只是懒懒地抬了抬眼皮,继续低头拨弄他的算盘,连声招呼都欠奉。

方进也不在意,径首走到书架前。

书架上的书并不算多,大多是些蒙学的《三字经》、《千字文》,还有几套崭新的西书五经集注,封皮精美,一看就价格不菲。

他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本《孟子集注》,翻看了几页,又看了看书脊上贴着的价格标签,心里不由得一沉。

太贵了!

这样一本书,至少要一两银子,把他全家卖了都买不起。

他又看向那些所谓的“程墨”,也就是历届科举考中的范文选编。

这些更是抢手货,价格比经书还要高上几分。

“掌柜的,请问……这里可有旧书,或是……便宜些的抄本卖?”

方进硬着头皮问道。

那掌柜的这才抬起头,瞥了他一眼,没好气地道:“旧书?抄本?后院墙角倒是堆着些没人要的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