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三三言情 > 穿越亮剑:从苍云岭开始 > 第781章 钢与土的交响

第781章 钢与土的交响

/p>窗外的月光洒在沙盘上,照亮了那些代表水渠和公路的细铁丝。刘铮想起上个月去石河子视察时的情景:整齐的营房前,战士们正用包头产的拖拉机牵引着播种机,在翻耕过的土地上划出笔直的线条。远处的棉田里,第六军的老兵们正操作着熊国产的收割机,雪白的棉花被压缩成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棉包,像列队的士兵般整齐排列。

“包头那边又来电报了。”通信兵敲门进来,“他们说船用柴油机的改装效率提高了,下个月能多产五十台拖拉机。”

刘铮接过电报,嘴角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为了凑齐农机的动力系统,他几乎动用了所有能想到的办法——从熊国采购的农用机械、从退役舰艇上拆下来的发动机、甚至还有从沿海工厂调拨的机床。现在,包头兵工厂的技术员们已经能熟练地将鱼雷艇发动机改造成拖拉机动力,长春、武汉的农机厂也在加紧建设中。

“告诉包头,厂房建设的事我已经让工程兵部队过去了。”他在电报背面写下批示,“让他们把精力放在技术攻关,特别是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一定要适应新疆的气候。”

当这份电报穿越戈壁滩飞向包头时,长春的农机研究所里灯火通明。刚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调来的教授们正围着一台拆开的熊国收割机,在图纸上标注着改进方案。¨x*s\c_m?s_w·.?c^o·m+隔壁的车间里,第一台国产化联合收割机的样机已经初具雏形,它的变速箱采用了坦克传动技术,履带则借鉴了装甲车的设计,能在松软的土地上自如行驶。

广州的造船厂也没闲着,工人们正将退役货轮上的柴油机拆下来,这些原本推动万吨巨轮的动力装置,即将被送往武汉的农机厂,改造成推土机的心脏。在那里,来自上海的工程师们已经画出了新型挖掘机的设计图,其中液压系统的灵感正源自高射炮的驻退装置。

深夜的包头兵工厂,李建国还在厂房工地上转悠。探照灯的光柱划破夜空,照亮了正在浇筑混凝土的工人。远处传来叮叮当当的敲击声,那是钣金车间在赶制收割机的外壳。他忽然想起王师傅白天说的话,是啊,当年那么难都过来了,现在有这么好的技术,有这么多愿意干实事的人,还有什么坎过不去呢?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第一缕阳光照在兵工厂的厂徽上。李建国望着墙上的计划示意图,忽然觉得那30%的转化目标不再遥远。他仿佛看到不久的将来,这些从军工技术中诞生的农机,正行驶在东北的黑土地、新疆的绿洲、北大荒的荒原上,它们犁开的不仅是土地,更是一个国家走向复兴的希望。

载着新一天第一批零件的传送带开始转动,车间里又响起熟悉的轰鸣。王师傅正带领徒弟们调试新到的镗床,这台设备原本是用来加工炮管的,现在却要为拖拉机缸体打孔。他看着金属碎屑从镗刀下飞溅而出,像极了当年生产炮弹时的火花,只是这一次,这些钢铁将去往田野,孕育出金黄的麦浪和雪白的棉朵。

包头兵工厂的装配车间里,机油的清香与钢铁的冷冽在空气中交织,两条并行的生产线正上演着截然不同的生命历程。左侧的机械臂正将最后一块装甲板焊在坦克底盘上,电焊弧光如同跳动的蓝色火焰,映照着新型主战坦克棱角分明的剪影,履带转动时发出沉闷的轰鸣,仿佛随时能碾过崇山峻岭。右侧的流水线上,橙红色的履带式拖拉机正依次完成最后的调试,师傅们用抹布擦拭着锃亮的引擎盖,金属表面反射着天窗投下的阳光,泛着温暖的光泽。

王师傅佝偻着身子,布满老茧的手掌在拖拉机引擎盖上轻轻摩挲。这双手曾装配过无数门火炮的炮栓,此刻却像抚摸婴儿般轻柔。“你说奇不奇?”他扭头对身旁的徒弟笑道,布满皱纹的眼角堆起笑意,“这台发动机原先是装在鱼雷艇上的,当年拆下来的时候我还心疼,想着这么好的东西要当废铁处理。没想到改一改装在农机上,拉着三吨重的犁铧在黑土地上跑跟飞似的。”

徒弟蹲下身检查履带齿轮,闻言直起身:“王师傅,昨天试验田那边传话说,用咱们这拖拉机耕地,一天能顶二十个壮劳力。东北来的技术员都说,照这速度,开春就能多翻五万亩地。”

“那是自然。”厂长李建国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手里捏着红蓝铅笔,正对着墙上的巨幅计划示意图比划,“军工技术讲究的就是个可靠,舰艇发动机经得起海水泡,还怕地里的泥疙瘩?”他用铅笔尖点着图中标记的“30%”字样,笔杆在指尖转了个圈,“今年咱们的硬指标,就是把三分之一的军工技术转为民用。不光是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挖掘机、推土机,都得造出来。”

车间里的轰鸣声似乎都低了几分,工人们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李建国指着示意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