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三三言情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707章 蔡邕

第707章 蔡邕

蔡邕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人,东汉末年名臣,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的父亲。+微\趣,小^说+网_ ^无′错.内¨容*

蔡邕年少时就博览群书,精研辞章、算术、天文,精通音律。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司徒桥玄征召蔡邕为河平县长,不久入朝担任郎中,后又升任议郎。

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等人勘正六经文字;亲自书写丹于碑,请工匠镌刻后立碑于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

蔡邕因为上书言事,遭到中常侍程璜诬陷,获罪后全家被流放到朔方。因为在东观曾与卢植、韩遂等撰补《后汉记》没有完成,蔡邕上书汉灵帝,获得特赦返回本郡居住;

后来又遭到宦官迫害,流亡江海十二年。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司空董卓专权,听说蔡邕的名气,特地征召蔡邕入朝,董卓任命蔡邕为祭酒,又举荐蔡邕为高第,补为侍御史,转任持书御史,担任尚书;

不久,蔡邕又兼任巴郡太守,后又留在宫中,担任侍中。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蔡邕升任左中郎将,跟随献帝迁都长安,受封为高阳乡侯。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司徒王允用计诛杀董卓,蔡邕受到牵联被下狱治罪,不久死在狱中,时年六十岁。

作为汉末的经学大家,蔡邕在文学上贡献丰富。他证定刊刻了“五经”石经,写下了《汉记十意》。

他的碑文、诗、赋、诔、赞、章表、论议等各体都写得很好,创作的各类小赋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赋的艺术表现领域,为魏晋小赋的繁荣起了开导、示范作用。

除此之外,蔡邕还受创了飞白书体,丰富了中国的书法艺术。后世对蔡邕的评价呈两极分化。东晋史学家裴松之认为蔡邕虽然被董卓亲信任用,但绝非他的党羽。

南朝宋史学家范晔也在情感上同情蔡邕,认为蔡邕之死乃“意气之感,士所不能忘也”,即一种有情之士的理想主义情怀。

但是明末清初王夫之、顾炎武等思想家对蔡邕拜于董卓帐下的“政治摇摆”多持批判态度。

蔡邕是陈留郡圉县人,其人孝顺而重义。他曾三年衣不解带地侍奉卧病在床的母亲,并在母亲过世后于墓旁盖房而居,一举一动都遵守礼制。,k-a·n¢s`h¨u`l¢a!o\.*c¨o\m~

蔡邕与叔父、叔伯的兄弟同居,三代都没有分家,为乡人所称道。蔡邕年少博学,曾追随太傅胡广研学辞章、算术、天文,并且精通音律。

汉桓帝时期,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位宦臣弄权,骄横恣肆,他们听说蔡邕琴弹得好,就告诉汉桓帝,命令陈留太守催促他启程入宫。

蔡邕不愿前往,走到半路就假称生病,回到了家中。蔡邕生活中不喜欢与时人交游,却爱好古玩收藏。

他受到东方朔的《客难》以及扬雄、班固、崔驷这些文人设问自答式的写作启发,博采众长,创作了《释诲》,用来勉励自己明辨是非。

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蔡邕受到司徒桥玄的征召,出任河平县长,后来又受命于朝廷,赴京担任郎中,在东观参加校勘古籍的工作,又任议郎。

蔡邕认为这些流传下来的经传典籍之中,被误读、误写的谬误颇多,致使后来的不少学者曲解原意,以讹传讹。

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他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等人特此向汉灵帝刘宏奏请订正《六经》,汉灵帝应允。

蔡邕后来又将修订过的典籍亲自书写丹于石碑之上,矗立于太学门外,以供后学儒生学习。世称“熹平石经”。

过去朝廷为避免州郡之间结党营私,制定了“三互法”,即存在婚姻关系的家族和幽、冀两州的人士不可以交互做官。

随着禁忌日趋严密,人才选拔也变得困难,以至幽、冀两州的刺史职位长期空缺。蔡邕见到这种情形,上疏朝廷,希望能废除这项禁令,但是没有被采纳。

熹平六年(公元177年)七月,汉灵帝刘宏颁发罪己诏,召蔡邕、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华等人至金商门就朝廷的施政得失上奏谏言,起因是这年民间,内有自然灾害频发,外有鲜卑袭扰,灾祸连连,老百姓们人心惶惶,汉灵帝也焦灼不安,想要找出祸患的源头。

比起朝中只求明哲保身的公卿大臣们,蔡邕的切言直对引起了汉灵帝的重视,特诏他进一步言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