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欣赏,到处传阅给人,并介绍称,这是自己的同乡张纮的作品。后来陈琳所写下的《武库赋》和《应机论》传到东吴,
张纮看了也觉得此文文采飞扬,专门写信称赞。陈琳回复说,只是因为自己身在河北,与天下名士隔绝,
这里善写文章之人又少,自己猜能崭露头角。这么高的评价对于自己来说,言过其实了。
如今王朗就在这里,张纮与张昭又在东吴,自己跟他们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到了大巫,什么法术都不灵了。
对汉末三国历史的朋友们应该知道,东吴有两位名臣并称“二张”:一是彭城人张昭;另一是广陵人张纮。
不过与“江东微末之士”张昭相比,并称“二张”的东吴重臣张纮在史书中的存在感就比较弱了,
很多吴粉都会忽视他。那张纮在史书中的存在感为什么不强呢?
第一,由于孙策、孙权兄弟与江东文士(主要是江东本土士族和部分南迁士族)的关系比较微妙。
除了极少数人外,东吴文臣一般都是在孙权获封吴王的黄初二年(221年)前后才逐渐有存在感的,
比如顾雍、步骘等等。根据史书记载,张纮去世于建安十七年(212年),没赶上好时候。
第二,根据裴松之的注记载,“二张(张昭、张纮)”在追随孙策后的分工为“常令一人居守,一人从征讨”,
而“从征讨”的是张纮。因此张纮的很多早年事迹大概率都被算到了孙策的头上,曹魏的荀攸也是类似情况。
孙权继位后,出任会稽东部都尉的张纮又长时间驻守较为稳定的长江下游。
第三,根据史书记载,张纮在孙策遇刺身亡之前被派到了许昌为曹操控制的东汉朝廷效力(建安四年,策遣纮奉章至许宫,留为侍御史)。
直到孙权继位后,被曹操任命为会稽东部都尉的张纮才重返江东。
也就是说,此时的张纮不仅错过了孙氏兄弟交接,身上还有“曹操任命”的敏感官职。
正因如此,重返江东的张纮在孙权集团内部的地位是有些尴尬的。虽然孙权表面上很尊重张纮,
但对张纮是有所防范的。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前后,张纮才算重新获得了孙权的真正信任。
然而张纮此时的寿命已经剩下不到四年了,他在史书中的存在感自然不强。
张纮为了避难,才去了东吴。东汉末年,黄河流域战乱,所以张纮就去了局势相对安稳的东吴。
可是大家会说赤壁之战东吴和曹魏交战了,张纮还是没有避难成功呀。我们知道赤壁之战是在湖北发生的,离东吴的大本营还是很远的,张纮作为文官,不会去上战场。
这倒不是因为张纮怕战争,而是不愿意参与战争,且影响到他的家族。何进等人邀请张纮,那么就有可能张纮要直接参与到战争中。
且何进当时也属于一个军阀,其他的军阀也要与他争斗。何进是外戚,很多人都不支持他,所以张纮跟随何进,对张纮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张纮最后选择投奔东吴,主要还是孙氏家族对他的重用。
张纮在东吴避难时,投靠了孙策,此时东吴刚刚建立,孙策就把张纮带在了身边,
且张纮对孙策提出的建议,孙策都接受采纳了,这就显示出了孙策对张纮的重视和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