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自己知道的事情都认真处理。孙权后来又派张纮去扬武都尉董袭的部下就职,
有人认为张纮本来受到曹操的委任,担心他另有意图,孙权却并不在意。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孙权领兵包围合肥。张纮被任命为将军府长史,随军征战。合肥久攻不下,
孙权想要亲自率军破敌。′d,a~w+e/n¢x?u/e¨b/o`o!k-._c·o′m*张纮进言表示,兵器乃是凶器。战争本是危险之事,现在孙权仗着强盛的勇气,
轻视强暴的敌人,三军将士,无不为他担心。孙权亲自冲锋陷阵,固然能斩杀敌军大将,
拔下他们的军旗,威震疆场,但这是偏将的指责所在,而不是一个主将该做的事。张纮希望孙权能压抑住孟贲、
夏育一般的勇气,而致力于皇图霸业的建立,争夺天下。孙权听了,这才决定撤兵,不再执意领兵作战。
到了第二年,孙权又要出兵。张纮劝阻他,自古以来秉承天命为帝王的君主,虽有神明庇佑,
得以传播民政德泽,但是也要借助军事成就树立威望。只不过必须看准时机而后动,才能真正取得成就,
树立威风。如今孙权碰上四百年一次的天下厄运,已经建立起了扶助汉朝社稷于危亡的功绩。
倘若能暂且关心军队,让将士们休养生息,开拓荒地,加强农业生产,并举用贤才,推行宽和优惠的政策。
顺从天意,在适当的时候再站出来讨伐奸凶,这样就能不使军队疲于奔命而把天下平定。孙权再次听从了张纮的劝告,停止出兵。
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四月,孙权登基为帝,建国号为吴。
初,张纮认为秣陵县(今江苏省南京市)山川雄伟,地理位置优越险要,提议孙权作为治所;
等到刘备向东经过秣陵的时候,他也劝孙权据有这块地方,孙权于是建造石头城。同年九月,孙权在张纮建议下迁都秣陵,并改秣陵为建业。
孙权让张纮回到吴县迎接家属,张纮在半路上就因病去世,终年六十岁。张纮在病危之时,
曾给儿子张靖留下一封写给孙权的书信。张纮在信中劝谏孙权应该接纳贤臣的建议,善待敢于直言的忠臣,
远离小人,执政不能有所偏废,处理事情应该三思而行。孙权看了张纮的这封信,忍不住落下泪来。
西晋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张纮的文章既有条理而且立意正派,其人是世间的优秀人才。孙策给他仅次于张昭的待遇,确实在情理之中。
晚唐诗人孙元晏有诗《吴·张纮》曰“东部张公与众殊,共施经略赞全吴。陈琳漫自称雄佰,神气应须怯大巫。”
高度赞扬了张纮治国安邦、兴盛东吴的方略以及盖过陈琳的文学才华。
南宋史家萧常评价:张纮与张昭被称为“二张”,张纮个性宽柔严整,张昭个性刚强纯正。
张纮首先去世,他的品德依然留存;张昭后来去世,对他的赞誉也更多。
宋末元初史家郝经评价:当初孙策孤身前去拜见张纮,张纮就投入麾下为他出谋划策,可比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之义。
张昭辅佐孙氏两朝,向孙权举荐中原地区的人才,仅次于张昭。他向孙权建议迁都秣陵(今江苏南京市),有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娄敬一般的见识。
张纮与张昭同为参谋时,孙策常让两人一人居守,一人随军征讨。吕布偷袭取得徐州之后,自任徐州牧。
他不想让作为徐州人的张纮继续跟着孙策做事,便追举他为茂才,还特意派人送出文书征召张纮。
而张纮本人厌恶吕布,认为担任其下属是屈辱之事。孙策也爱惜张纮的才华,希望他留在身边辅佐自己,
便回书拒绝派遣,并对吕布称,海里所产的珍珠,在哪里都是宝贝。楚国的人才,在晋国也能得到重用。
英武伟岸的君子,每个见到他的人都会喜爱,何必要求他一定在本州做事。
张纮被委任为侍御史,在汉室为官时期,少府卿孔融等人与他非常亲善。张纮爱好文学,擅长楷书篆书。
他曾给孔融写信,信里特意写了很多篆书。孔融见了回信称,有劳你写了那么多的篆书,
每次看到这些字,我都会一个人暗自发笑,仿佛见到了你本人一样。
张纮见到一只做工精细的楠木枕头,十分喜欢它的花纹,曾专门为其作赋一首。远在北方的陈琳见到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