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三三言情 > 亮剑:我土法灭倭 > 第11章 消息

第11章 消息

林向北见学员们士气高昂,心中也是一热。¨墈~书~屋,晓+税+王^ ¨埂¨鑫.蕞′全¨他示意大家坐下,然后拿起一颗拆解工具,说道:“好!有信心是好事,但光有信心还不够。我们还要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从现在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给这些‘铁疙瘩’会诊。我会教大家如何安全地拆解它们,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分析每一个部件可能出现的问题。大家要用心看,用心记,更要用心想。遇到不明白的地方,随时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接下来的几天,龙王庙的偏殿和后院,便成了“星火班”名副其实的战场和课堂。

林向北没有急于求成,而是从最基础的讲起。他先是详细讲解了手榴弹的起爆原理,从拉火索的摩擦生热,到发火药的引燃,再到延时药管的稳定燃烧,最后是主装药的猛烈爆炸。他用自己绘制的结构图,将这个过程一步步分解开来,让学员们对这个“会咬人的铁家伙”有了一个初步的、理性的认识。

然后,便是动手实践。在林向北的严格监督和指导下,学员们两人一组,小心翼翼地开始拆解那些哑火的“林氏铁瓜”。主装药部分,林向北会亲自提前取出,确保安全万无一失。学员们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引信部分的构造和失效原因。

这是一个极其考验耐心和细致程度的活儿。引信的零件细小而精密,稍有不慎就可能损坏。学员们一开始都有些手忙脚乱,有的把细小的弹簧弄丢了,有的不小心把药粉撒得到处都是。但林向北并没有因此而责骂他们,反而更加耐心地手把手指导,纠正他们的错误动作,讲解操作要领。

高小毕业的刘大柱,因为有一定文化基础,理解能力较强,很快就掌握了拆解的要领,还能举一反三,向林向北提出一些颇有见地的问题。比如,他发现有的哑弹引信内部有明显的水渍,便问道:“林教员,这水汽是怎么进去的?是不是咱们封装的时候没弄严实?”

而铁匠学徒出身的王有才,虽然在理论学习上有些吃力,但在摆弄这些金属零件时,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齐′盛`暁_税_旺′ /冕-废?岳~黩/他那双粗大的手,在拆解那些细小的卡簧和撞针时,却稳定得如同磐石。他能敏锐地察觉到金属部件之间配合的松紧差异,有时甚至能通过敲击声判断出零件是否有细微的变形。他对林向北说道:“林教员,俺瞅着这几个引信的壳子,有的地方厚薄不匀,是不是铸造的时候火候不对,影响了里头零件的准头?”

最让林向北欣慰的,还是那个年纪最小的孙小毛。他虽然力气小,但学习极其刻苦,观察也最仔细。每次林向北讲解完,他都会默默地在本子上用炭笔画下那些零件的形状,标注上林向北解释的要点,虽然字写得歪歪扭扭,图也画得不成比例,但那份认真的劲头,却让林向北看到了巨大的潜力。有一次,他在清理一个引信残骸时,发现延时药管的切口有些毛糙,便怯生生地问林向北:“林教员,这个药管切得不平,会不会烧到一半就自己灭了?”

这些来自学员们的问题和发现,虽然有的还很幼稚,有的还带着浓厚的经验主义色彩,但却像一把把钥匙,不断开启着林向北的思路。他意识到,这些学员们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们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与各种实际的生产、生活打交道,积累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土智慧”。这些智慧,如果能与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起来,必然能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

在共同的拆解和分析过程中,大家逐渐将哑弹的原因聚焦在了几个关键点上:

一、引信的防潮性能严重不足。晋西北地区气候潮湿,尤其是在雨季,现有的麻绳加沥青的简单封口方式,很难有效阻止水汽的渗透,导致内部的发火药和延时药极易受潮失效。

二、部分引信的结构存在公差。由于是土法制造,很多零件的加工精度无法保证,导致拉火索与发火药之间的摩擦力不稳定,或者撞针与火帽的撞击力度不够,从而造成激发失败。′求¢书,帮~ +勉/费/阅^黩.

三、黑火药本身的质量问题。虽然经过初步提纯,但与后世的制式火药相比,其稳定性和抗潮能力依然较差,在存储和运输过程中,性能容易下降。

找到了病根,接下来便是对症下药。

就在林向北准备带领学员们针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技术攻关,制定详细的改进方案和实验计划时,一名团部的警卫战士神色匆匆地从院外跑了进来,人未到声先至,带着几分急切:“报告团长!政委!林教员!旅部派来的通讯员刚刚抵达团部,送来一份加急文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