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钢笔比‘家伙’更有威力。”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深意,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
阿贵点了点头,心中恍然大悟。他明白,石松的智慧和手段,远比他想象的要高明得多。在这片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土地上,石松己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石大福珠宝”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在香江最繁华的皇后大道中段,璀璨亮相。
店铺门面并不张扬阔绰,但推门而入,瞬间便是另一个世界。柔和的射灯如同舞台追光,精准地打在深色丝绒衬垫上的一件件珍宝之上,营造出极致的神秘与尊贵感。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和崭新红木家具的气息,隔绝了门外的喧嚣。
真正的繁荣,开始了。
“石先生,您…您这批新到的宝贝,真是惊为天人啊!”一位常来的南洋橡胶巨贾陈老板,此刻正微微躬着身,戴着白手套的手小心翼翼地捧着一枚羊脂白玉雕成的“龙凤呈祥”佩。玉佩触手生温,雕工繁复精细到极致,龙凤姿态灵动,仿佛下一刻就要破玉而出。他眼中闪烁着毫不掩饰的痴迷和惊叹,“这玉质,这雕工…怕是前清宫里的物件吧?”
石松一身剪裁合体的深色西装,站在一旁,脸上挂着谦和而得体的微笑,既不否认也不点破,只温言道:“陈老板好眼力。都是些有年份的老物件,我们精心筛选,希望能让真正懂它、爱它的人珍藏。每一件,都承载着时光的故事。” 他的目光扫过玉佩,系统光幕无声确认:【清乾隆 和田白玉龙凤佩 - 御制精品】。这份笃定,让他的话语更具分量。
店铺中央的玻璃展柜前,围拢着几位衣着华贵的太太小姐。焦点是梁安琪。她今日穿着一身月白色滚银边的改良旗袍,珍珠项链温润地衬托着她优雅的颈项。她正用戴着黑色薄纱手套的纤指,轻柔地指向一枚镶嵌着鸽血红宝石和钻石的累丝金凤簪,声音不高,却清晰悦耳,带着一种引人入胜的魔力:
“诸位请看这枚凤簪,金丝累叠,如云似雾,工艺之复杂,非能工巧匠不可为。红宝石色泽浓郁如血,象征无上尊荣。相传,此簪乃前朝某位太子妃大婚时所用之物,凤喙微张,含珠欲滴,寓意凤仪天下,珠联璧合……” 她没有首接说“皇后戴过”,但那充满画面感的描述和精准的点睛(“太子妃大婚”、“凤仪天下”),己让几位太太呼吸都屏住了,眼神炽热地盯着那抹惊心动魄的红。梁安琪深知,对于这些追求身份认同和传奇故事的客人,“来历”比材质本身更具吸引力。她的介绍,既专业又充满故事性,精准地撩拨着每一位听众的心弦。
“哎呀,老板!好久不见!生意兴隆啊!” 一个洪亮又带着几分江湖豪气的声音在门口响起。只见十三妹穿着一身利落的枣红色丝绒套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正笑容满面地将一位珠光宝气的阔太迎进门。她热情却不谄媚,爽朗的笑声很有感染力:“李太,您可算来了!石先生刚到了一批顶顶好的翡翠,水头足得能滴出水来,就等您这样的行家来掌眼了!里面请!” 她熟稔地招呼着,眼神锐利,一眼就能分辨出客人的身份和购买力,将不同需求的客人自然分流给石松或梁安琪。她的存在,让这家格调高雅的店铺,平添了几分接地气的热闹和信任感。“石大福珠宝,童叟无欺,货真价实!” 这句她常挂嘴边的话,竟也成了招牌。
店铺内,人流虽不算拥挤,但进出的皆是香江有头有脸的人物。低声的惊叹、克制的询价、珠宝顾问轻声的讲解,交织成一首独特的财富交响曲。玻璃柜中,那些从京城“论筐买来”的字画早己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
曾经放在“聚古斋”角落蒙尘的明代嵌宝金镯,如今在射灯下流光溢彩。
那批“溥仪旧藏”中开出的精美绝伦的珐琅彩鼻烟壶、翡翠扳指,被单独陈列在防弹玻璃罩内,标着令人咋舌却又让识货者觉得“物有所值”的价格。
甚至十三妹当初在古董店随手拿的那个红木嵌螺钿首饰盒,此刻也成了展示柜里一套顶级南洋珠项链的完美容器,身价倍增。
“石大福”的名字,伴随着这些独一无二、底蕴深厚的珍宝,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了香江的上流社会圈子。这里不仅仅售卖珠宝,更是在售卖历史、传奇和一种难以复制的身份象征。石松的名字,也从一个铜锣湾的新晋势力,一跃成为香江收藏界和顶级社交圈无法忽视的新贵。报纸的财经版和社会版,开始频繁出现“石大福”和“石松”的字眼。
午后的客流稍缓,十三妹凑到正在核对账目的石松身边,眼睛亮晶晶的,难掩兴奋,压低声音问道:“松哥,这批货…太顶了!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