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漫过新糊的窗纸,将两层绳栏的影子斜斜投在夯实的泥地上,如同大地被阳光织出的网。+s·o_u.k/a?n¢s/h~u¨.?c+o!m?秦铁柱推开吱呀作响的橡木门板,檐下深栗色的熏獾肉条凝着晶亮的油珠,绳栏上层那张油亮的獾子皮在晨风里微微晃动。父亲正仰头,花白胡子沾着露气,粗粝的手指小心地调整着下层绳栏上一绺绺半蔫的芥菜缨子。“柱子,这芥菜缨子晒透了,收起来正好炖豆腐!”他声音洪亮,那条伤腿稳稳蹬在垫脚的石块上,动作利索,不见半分过去的迟滞。
“嗯。”秦铁柱应声。53式步骑枪挎上肩头,沉甸甸的木质枪托压着洗得发白的旧军装。腰间五西式枪套紧贴腰侧,带来沉实的底气。他取下墙上挂着的、卷成筒状的几张硝好的兔子皮和一张鞣制柔软的獾子皮边角料。又拎起墙角草绳串着的几串晒得干硬的咸鱼干——这是去公社换针头线脑和灯油的硬通货。
通往公社的山道被晨露浸润,泥土微潮。秦铁柱步履沉稳,53式步骑枪随着步伐轻轻晃动。山货站门口,几张兔子皮和獾子皮边角摊开,油亮厚实。收购员老张推了推缠着胶布的眼镜,捻着皮板的厚度和鞣制的手感。
“兔子皮,硝得透,毛绒厚,算二等!”
獾子皮边角料成色稍差,算三等。
那几串干硬发白的咸鱼干也按分量折了价。
算盘珠子噼啪,几张旧币和一小卷毛票入手。
供销社门市部里,混合着煤油、铁器和点心的气味。秦铁柱首奔卖煤油的柜台。指腹抹过粗陶油桶边缘,选了气味最淡、最清亮的那一桶。?墈¨书!屋?晓·税¨蛧^ ^已′发*布!蕞?薪_章!截-打了一斤煤油,注入自带的小铁皮壶(上次换水缸时搭的),浓重的煤油味散开。针线柜台,添了一包更细小的绣花针和半桄子青灰色的棉线。最后,在杂货柜台,用毛票买了一个黄铜顶针和两枚小巧的、磨得光滑的桃木发卡。
回程的背篓轻快了些。煤油壶和针线包用草绳仔细捆扎。推开院门,小丫正踮着脚,将一大把新采的、顶着紫色小花的植物,仔细地搭在下层绳栏空处。翠绿的叶片间紫花点点,散发出淡淡的苦辛气。
“哥!煤油!针!”小丫回头,鼻尖沾着草屑,眼睛亮亮的。她头上别着一根旧布条绑的小辫,发梢毛茸茸的。
父亲闻声从灶房出来,手里拿着新柴刀,刚劈好引火柴。看到背篓里的煤油壶,咧嘴一笑:“好!这油清亮,点灯烟气小!”他接过那两枚小巧的桃木发卡,粗糙的手指捻了捻光滑的木面,递给小丫,“丫头,拿着,别头发用。”
周晓兰抱着秦晓柱站在绳栏下,娃娃穿着獾子皮拼的小坎肩,好奇地伸手去够绳栏上垂下的紫花。她看着丈夫卸下背篓,又看看那油壶和顶针,温婉地笑着:“顶针正好,纳鞋底不硌手了。这柴胡,”她指了指绳栏上小丫新搭的植物,“晒干了给晓柱备着,开春容易鼻塞。”
新买的煤油注入熊油灯盏旁的备用小铁壶。周晓兰将黄铜顶针套在右手中指上,对着光看了看,满意地摩挲着光滑的表面。那两枚桃木发卡,小丫珍重地别在了自己毛茸茸的发辫上,小脸上是藏不住的欢喜,走路时都忍不住晃一晃脑袋。-捖?本¢榊′栈` ?耕′欣.醉`全?
晌午饭在院里青石板上摆开。粗瓷大海碗里是金黄浓稠的玉米碴子粥。一盘新蒸的咸狍子肉,纹理分明。一盘用新油清炒的嫩灰灰菜,碧绿油亮,正是绳栏上摘下的。一盘淋了野蒜泥、粗盐和几滴新油的凉拌婆婆丁(蒲公英),清爽微苦。主食是敦实的玉米面窝窝头。
父亲盘腿坐在蒲团上,抓起窝头,掰开,狠狠夹了一大筷子油绿的炒灰灰菜塞进去,满足地咬了一大口:“鲜亮!这新油炒菜,就是香!”他说话间,那条伤腿随意地伸展着,有力的脚踝露在挽起的裤脚外。
周晓兰小心地撇开婆婆丁的苦水,撕下一点软烂的狍子肉,吹凉了喂给怀里的秦晓柱。小家伙吧嗒着小嘴,乌溜溜的眼睛盯着爷爷碗里的菜。母亲把最瘦的狍子肉片夹到小丫碗里:“丫头,多吃肉,攒劲认字,也学着认认草药。”
小丫用力点头,捧着碗,小口喝着粥。发辫上的桃木发卡随着她点头的动作轻轻晃动。她飞快吃完,跑到绳栏下,仰头看着自己早上搭上去的柴胡。紫色的花朵在午后的微风里轻轻摇曳。她踮起脚,小心地整理了一下几片卷曲的叶子。
午后,秦铁柱没歇着。他拎起开山刀和新柴刀,走向院角堆放橡木边角料的地方。选了两根杯口粗、笔首坚韧的硬木杆。刀锋游走,削去毛刺树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