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随其后的热菜,更是将江南水乡的烹饪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
不再是乡宴上那般大盘大碗,而是分餐而食。
每人一份,更显精致。
有汤清味浓、入口即化的“清炖蟹粉狮子头”,那蟹黄的鲜美与猪肉的醇厚完美融合。
有形态逼真、酸甜适口的“菊花松鼠鳜鱼”,鱼肉炸得外酥里嫩,酱汁浓稠酸甜,令人食指大动。
还有刀工精细、鲜嫩滑爽的“文思豆腐羹”,那豆腐丝细如发丝,在清汤中漂浮,考验着厨师的极致刀工。
更有寓意吉祥、香糯软烂的“八宝葫芦鸭”,鸭腹内填满了各色珍馐,滋味层层叠叠,回味无穷。
每一道菜,不仅选料上乘,做工更是精细到了极致,色、香、味、形、意俱全。
让这些平日里也算见过些世面的官员士绅们,也不由得暗自赞叹望江楼的手艺,更感叹张员外为女婿真是下了血本。
酒水自然也是与菜肴相得益彰。
除了张员外压箱底的几坛“醉仙愁”被小心翼翼地开启,由专人伺候着为首席的贵客们斟上之外。
还有从府城甚至省城特意运来的各种名贵佳酿。
如绍兴的二十年陈“状元红”、金陵的“雨花茶酒”、以及一些从西域传来的、价值不菲的葡萄酒。
其品类之丰富,品质之上乘,远非寻常宴席可比。
宴席之上,觥筹交错,笑语喧哗,气氛热烈而融洽。
所有人都沉浸在这份属于状元公的荣耀和喜庆之中。
他们知道,青河县的方进,己经不再是以前那个默默无闻的读书人。
他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他的光芒,将照亮整个江南,乃至整个大夏王朝的官场!
而这场在望江楼持续了整整七日的盛大宴席,也成为了青河县历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盛事,被后人津津乐道了许多年。
因为它不仅彰显了状元门第的煊赫与气派,也为方进在家乡积累了无与伦比的声望和人脉。
更为方进日后在官场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地方基础。
宴席散尽,方进终于得以从无休止的应酬和恭维中暂时解脱出来,将精力投入到更为实际和重要的家庭事务之中。
方进知道,自己即将外放松江府,此去路途遥远,任期也未可知。
在离开之前,他必须将家中的一些重要事情安排妥当,让父母兄长都能安享这份来之不易的富贵与安宁。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三位兄长的婚事。
这不仅仅是了却父母日夜悬心的一桩大事,更是方进心中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弥补。
他深知,若非为了供他读书。
三位兄长何至于蹉跎岁月,至今尚未成家?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如今他金榜题名,荣耀加身。
自然是要为兄长们寻得良配,让他们也能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
在望江楼的宴席上,那些明里暗里向方家表达联姻意愿的士绅富户着实不少。
方进早己让母亲李氏和妻子翠莲费心留意。
此外,他那位平日里不显山露水、似乎只知操持家务的岳母王氏,此刻也显露出非同一般的精明与干练。
方进也深知,岳母虽是市井出身。
但在内宅妇人之间周旋多年,眼光毒辣,手段也颇为圆通。
对于各家姑娘的底细和品性,往往能打探到一些寻常媒婆都难以知晓的内情。
因此,他也特意请岳母出马,将那些家世清白、姑娘品貌端正的人家都一一记下。
随后,母亲、翠莲和岳母王氏便将她们费尽心思收集来的各家姑娘的详细信息,都一一汇总到了方进面前。
这些信息极为细致。
不仅包括了姑娘的年庚几何,媒婆口中天花乱坠描绘出的相貌如何,以及通过旁敲侧击打听来的真实容姿。
更涵盖了其才情高下,是知书达理还是仅粗通文墨,女红针黹的功夫又达到了何等水准。
乃至其日常的性情脾气,是温婉贤淑惹人怜爱,还是泼辣爽利能独当一面。
甚至连其父母兄弟的为人处世、在乡邻间的口碑风评,也都尽可能地打探清楚,力求全面。
方进仔细听取着她们的意见。
又结合自己之前在京城时,那位致仕的翰林老学士提及的族孙女。
以及在望江楼宴席上,一些与他有过交流、感觉家风不错的本地士绅或富商人家,在心中反复权衡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