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三三言情 > 我,科举状元郎,光宗耀祖 > 第56章 龙归故里惊雷震!

第56章 龙归故里惊雷震!

江府通判,那可是江南第一等的肥缺,也是历练的好去处,松江府鱼米之乡,商贸繁盛,但水利、漕运、海防之事也颇为繁杂,非有大才干者不能胜任。”

“圣上将此重任委以大人,足见对大人的器重啊。”

方进心中了然,知道这才是正题来了。

他放下茶杯,正色道:“钱大人过奖。下官初入仕途,经验尚浅,此次蒙圣恩外放,正是希望能在地方上多加学习,为朝廷分忧,为百姓做些实事。”

“松江府的情况,下官也略有耳闻,还望钱大人及诸位前辈不吝赐教,将来若有公务往来,也请多多关照。”

他这番话说得既谦逊又得体,也暗示了希望与润州官员建立良好关系的意愿。

钱知州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他最怕的就是这种少年得志、恃才傲物的年轻人。

如今看来,这位方状元倒是沉稳老练,懂得人情世故。

“方大人太客气了!”

钱知州笑道,“润州与松江唇齿相依,日后定当互通有无,互相帮衬。^零¨点_看_书- !已¨发?布/最`辛*章+节_”

“若方大人在松江遇到什么难处,尽管修书一封,只要下官能帮得上忙的,绝不推辞!”

接下来,钱知州便开始详细地向方进介绍起江南官场的一些情况,包括各个府县的主要官员、派系关系、以及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潜规则”。

他还特意提到了松江知府的一些性格特点和行事风格,暗示方进初到任上,当如何与这位顶头上司相处。

方进认真地听着,时不时点头,偶尔也会就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

他的问题往往能切中要害,也显示出他对地方政务并非一无所知,而是早有思考。

这让钱知州等人更是暗暗称奇,觉得这位状元公果然非同凡响。

席间,钱知州还“不经意”地提到了自己有个待字闺中的侄女,年方二八,知书达理,容貌也算秀丽,言语间隐隐有为方进做媒。

或者说,是希望方进能纳其为妾的意思。

方进心中雪亮,知道这是对方在试探,也是一种拉拢的手段。

他依旧是那套说辞:“多谢钱大人美意,只是下官发妻己有身孕,且即将临盆,此时实无心他顾。”

“待下官在松江安顿下来,家事稍定,再做计议。”

他没有首接拒绝,也没有立刻答应,只是将事情往后拖延。

这种态度,既给了对方面子,也为自己留下了回旋的余地。

钱知州也是个聪明人,见方进如此说,便不再多提,只是哈哈一笑,将话题岔开。

在润州盘桓了两日,方进又陆续参加了几场由当地士绅名流举办的文会。

在这些文会上,他见识了江南文风的鼎盛,也结识了不少有才华的儒生和致仕的官员。

他偶尔也会即兴赋诗一首,或就某个经义问题与众人探讨一番。

他的学识、见解和那份从容不迫的气度,都给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些原本还有些轻视他寒门出身的士绅,此刻也不得不暗自佩服。

当然,方进也并非一味地“清谈”。

他也利用这些机会,仔细观察着当地的民情风俗,了解当地的经济状况和存在的社会问题。

他看到润州城内商铺林立,百业兴旺,但也注意到城外一些村落依旧贫困,水利失修,良田抛荒。

他还听到一些关于地方胥吏盘剥百姓、豪强兼并土地的传闻。

这些都让他对“太平盛世”表象下的暗流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离开润州,官船继续南下。

每到一处重要的州府,类似的迎接和应酬几乎都会上演。

方进也渐渐适应了这种节奏。

他学会了如何在觥筹交错间保持清醒,如何在恭维奉承中辨别真伪,如何在人情往来中维护自己的利益,又不失读书人的风骨。

他与那些地方官员们谈论着当地的风土人情、民生疾苦。

偶尔也会就某些具体的政务发表一些自己基于观察和思考得出的、不成熟但颇有见地的看法。

比如,在途经淮安府时,看到漕运码头船只拥堵、效率低下的情况。

他便与淮安知府探讨了是否可以借鉴前朝一些疏浚河道、改进船闸、简化关卡的经验。

在路过一些遭受水患的地区时,他也会主动询问当地的赈灾和安置情况。

并就如何以工代赈、组织灾民恢复生产等问题,提出一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