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三三言情 > 我,科举状元郎,光宗耀祖 > 第49章 等待,传胪大典!

第49章 等待,传胪大典!

国民素质。

要表彰乡贤,树立道德模范,用榜样的力量引导社会风气。

要重视礼乐的作用,通过祭祀、朝会、乡饮酒礼等仪式,强化等级秩序,培养恭敬之心。

要利用戏曲、说唱、乡约等民间形式,将儒家伦理道德潜移默化地融入百姓生活。

他认为,教化之功,虽不如坚船利炮立竿见影。

却能从根本上塑造国民性格,凝聚国家认同,其利在千秋。

关于“实功”。

这部分是方进发挥的重点,也是他巧妙融入自己改革思路的关键。

他将“实功”定义为一切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功业。

他首先强调了“农为邦本”,提出要继续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推广良种,减轻赋税,保障农民的基本生计。

这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紧接着,他笔锋一转,开始论述“工商”对于“富民强国”的重要性。

他没有首接挑战“重农抑商”的国策。

而是引述《管子》等古籍中关于“通商惠工”的思想。

论证道,农为本,工商为末,然本末相依,缺一不可。

适度的工商发展,可以流通货物,繁荣经济,增加就业,也能为国家提供新的财源。

他建议,对于不涉及国计民生根本的普通商品贸易,可以适当放宽限制。

对于海外贸易,他再次祭出了那套经过精心包装的“市舶”理论。

他将其描述为“效仿前朝良法,于沿海要津设司,酌情允准番舶互市”。

并强调其目的在于“宣扬国威,怀柔远人,兼取关税之利,以充国用”。

绝口不提民间出海。

同时,他也强调必须“严定章程,加强管理,杜绝走私,防范奸宄”。

将风险控制放在了重要位置。

在论述财政问题时,他再次巧妙地融入了“一条鞭法”的思路。

他将其表述为“为政以简,利民为要”。

建议“清查田亩,核定税则,归并役赋,一体征银”。

并引经据典,论证此举可以“省征收之烦扰,杜胥吏之舞弊,均百姓之负担,裕国家之财政”。

他将其描绘成一项利国利民、传承古制的“善政”,而非颠覆性的改革。

在“安攘内外”方面。

他强调内安为本,攘外为辅。

提出要优先解决内部矛盾,如流民安置、吏治腐败等。

对于边患,他主张“恩威并施,剿抚并用”。

既要加强边防建设,提升军备。

也要通过互市、册封等手段,安抚周边部族,减少冲突。

他认为,强大的国力、安定的民生,才是维护边疆安宁最可靠的保障。

整篇策论,方进旁征博引,结构宏大,逻辑严谨。

既有对儒家经典的深刻阐释,又有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洞察。

既展现了高远的政治理想,又提出了具体务实的改革建议。

更重要的是,他在表达方式上极尽圆融。

用最恭敬的语气,最符合儒家道统的语言,包裹着最具有冲击力的改革内核。

他将一切改革都描绘成“效法古制”、“完善旧法”、“辅佐圣明”、“利国利民”的善举。

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可能引起的政治风险。

他知道,这篇策论,或许在某些保守派看来依然“出格”。

但对于那位渴望中兴、又需要顾及各方平衡的皇帝陛下。

以及那些真正心怀社稷、寻求良策的开明派官员来说。

这很可能是一份恰到好处、既能展现才华又不失稳妥的“完美答卷”!

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放下那支沉甸甸的御笔时。

天色己经大亮。

方进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只觉得浑身虚脱,但精神却异常亢奋。

他仔细地将墨迹吹干,又从头到尾通读了一遍,确认没有任何疏漏和忌讳之处。

他知道,自己己经在这场金銮殿上的对决中,倾尽了全力。

他将自己的智慧、胆识和对这个时代的理解,都凝聚在了这篇策论之中。

剩下的,便是等待最终的裁决。

等待那位九五之尊,用他手中的朱笔。

为自己这十数年的寒窗苦读,画上一个最终的句号。

或是遗憾,或是圆满。

但无论结果如何,方进都己无憾。

他相信,自己的这番心血,不会白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