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以后,李子昂这个名字。,微.趣~小`税_ ¨已^发*布_蕞*歆′璋/洁!
在他的人生中,将不会再掀起任何波澜。
方进将注意力重新放回到了与身边同年的交谈之中。
他知道,这些人,才是他未来可能需要合作或者竞争的对象。
仪式结束后,便是等待最终的殿试。
殿试将在几日后于皇宫大殿举行,由皇帝陛下亲自主持。
钦定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以及二甲、三甲进士的名次。
虽然会元通常被视为状元的最有力争夺者,但历史上也并非没有意外发生。
殿试的表现,尤其是策论的应对,以及皇帝的个人喜好。
都可能影响最终的结果。
方进不敢有丝毫大意。
他回到会馆,谢绝了所有前来道贺的访客和宴请,再次将自己关进了书房。
他要以最佳的状态,去迎接那场决定最终排名的巅峰对决!
他要向皇帝陛下,向整个大夏王朝,展现自己真正的才华和抱负!
状元!
这个科举考试的最高荣誉,他志在必得!
京城的夜空下。
新科会元方进的书房里,灯火再次彻夜长明。
他的笔尖在纸上飞舞,勾勒着不仅仅是锦绣文章。
更是他心中那个即将开启的、波澜壮阔的未来!
而等待殿试的日子,是短暂又漫长的。
说它短暂,是因为杏榜放榜到殿试举行。
通常只有短短数日,留给贡士们准备的时间并不充裕。
说它漫长,则是因为这短短几天。
却承载了他们十数年寒窗苦读最终的期盼和最为紧张的等待。
方进将自己完全沉浸在了最后的准备之中。
他没有再去参加任何同年之间的宴饮或文会,也没有再去拜访任何官员或前辈。
他知道,此刻最重要的,是保持心神的宁静和思维的敏锐。
他仔细回顾了座师李侍郎和陈老教谕等人之前的指点。
结合自己对当前朝政局势和皇帝心思的揣摩,反复推敲着殿试策论可能涉及的方向。
殿试策论,与会试策论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之处在于,它同样注重考察贡士的经世致用之才。
要求言之有物,切中时弊。
不同之处在于,殿试策论是首接呈送给皇帝御览的。
其措辞必须更加恭谨,立意必须更加符合“圣意”。
不能有丝毫可能,引起皇帝不快或猜忌的言辞。
而且,殿试策论往往更加宏观。
更侧重于治国理政的根本方略和原则性的问题。
而非像会试策论那样,可以深入到具体的改革细节。′精+武¨暁!说′徃/ ?首!发·
这其中的分寸拿捏,更加考验贡士的政治智慧和语言艺术。
方进将自己那篇石破天惊的会试策论,又重新审视了一遍。
他知道,那篇文章的观点虽然大胆深刻。
但若原封不动地搬到殿试上,恐怕太过冒险。
他需要将其进行再包装,保留其核心的改革思路。
但在表达上要更加委婉、更加中庸、更加符合“为君分忧”的臣子本分。
比如,关于“开海通商”,他可以将其表述为“顺应天时,酌情调整市舶旧例,以裕国库,怀柔远人”。
关于“一条鞭法”,可以将其表述为“体恤民艰,简化税制,计亩征银,以清吏治,安民心”。
关于“裁减宗藩”,更是要小心翼翼,可以将其表述为“效法古圣先贤,崇尚节俭,量入为出,与民休息”。
他反复练习着这种“既要又要”的写作技巧。
力求在展现自己才华的同时,不触碰任何政治红线。
除了准备策论,他也对殿试的其他流程进行了了解。
殿试不仅是笔试,更是一场庄严的政治仪式。
贡士们需要在金銮殿上,在皇帝和文武百官的注视下进行考试。
考完之后,读卷官会拟定名次,呈送皇帝御览。
最终,皇帝会亲自钦点状元、榜眼、探花。
并举行盛大的传胪大典,昭告天下。
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象征意义,也考验着贡士们的心理素质和礼仪规范。
方进将这些流程在心中默默演练了几遍,确保自己到时候不会因为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