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三三言情 > 我,科举状元郎,光宗耀祖 > 第45章 会试鏖战,惊天策论!

第45章 会试鏖战,惊天策论!

在分析自然因素的同时,重点指出了历代治河方略的“因循守旧”和“治标不治本”,以及地方官员在河工维护上的“懈怠失职”。

漕运之弊: 他将其归结为“管理失序,积习难返”,点出了机构臃肿、效率低下、陋规繁多、漕丁困苦等问题,但将矛头主要指向了“积习”和“管理”,而非首接攻击整个官僚体系。

财赋之困: 他称之为“开源不足,节流不力”,在分析田赋单一、支出庞大的同时,重点强调了盐政、商税等“潜在财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以及宗室、官俸等“冗费”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他的分析,依旧深刻。

但语气上更加委婉,将问题归结为“积弊”、“失序”、“不足”。

而非首接的“腐败”、“败坏”,给足了当权者面子。

在提出“开源节流弭患之良策”时,他更是小心翼翼,字斟句酌。

力求在“大胆”与“稳妥”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节流为本,裁冗抑奢:

对于裁减宗室勋贵开支,他建议“酌情核减”,“量入为出”。

并强调这是为了“与国同休,共克时艰”,而非剥夺其应有待遇。

对于精简官员,他建议“循序渐进”,“考绩黜陟”,避免引发大的动荡。

对于压缩宫廷开支,他更是以“圣上仁德,必能体恤民艰,垂范天下”为由,将皮球巧妙地踢给了皇帝自己。

开源为重,多管齐下:

改革盐政: 他没有首接说废除开中法,而是建议“完善旧制,另辟新途”。

提出可以先在部分地区试点新的盐税征收方式,观察效果,再逐步推广。

整顿漕运: 他建议“严明法纪,厘清权责”。

重点在于加强管理和监督,减少损耗,提高效率。

对于“海运”和“折色”,他也只是作为“权宜之计”或“备选之策”提出,供朝廷参考。

改革税赋制度: 对于“一条鞭法”这个核心建议,他更是包装得极其巧妙。

他没有首接提出这个名称,而是将其描述为“归并杂派,计亩征银,以简政裕民”的“古制新裁”。

并引述了历史上类似改革的成功先例,强调其目的是为了“减轻征收之扰,裨益小民,充裕国库”,完全是一片“利国利民”的赤诚之心。

发展工商,开征商税: 对于开放海禁,他更是慎之又慎。

他没有首接说“开海”,而是建议“酌情调整市舶旧例”,“择要港试行互市”。

并强调必须“严加管理,制定良规,以防弊端”。

对于商税,他也强调要“薄赋广税”,以“涵养税源”,绝非与民争利。

弭患为要,标本兼治:

在论述治河策略时,他强调要“尊崇天道,因势利导”,将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固本”之策放在首位,而工程手段则作为“疏源”之辅。

他将整篇策论的主旨,都归结于“辅佐圣明,共图中兴”,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皇帝的忠诚和对国家前途的关切。

这篇策论,依旧洋洋洒洒近万言!

它保留了方进思考的核心精华——改革盐政、改革税赋、开放贸易、系统治理。

但它在表达方式上,却比乡试时圆融了许多,也“安全”了许多。

他用看似温和的语言,包裹着石破天惊的内核。

用“忠君爱国”的姿态,提出了可能颠覆现有格局的改革方案。

他既展现了自己的远见卓识和非凡胆略,又最大限度地规避了可能引来的政治风险。

这,才是一个真正懂得权衡利弊、灵活变通的现代灵魂,在古代官场上可能做出的最佳选择!

写完这篇策论,方进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他感觉自己仿佛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博弈,每一个字都凝聚着他的智慧和心血。

他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在措辞和引据上都没有留下明显的把柄,这才郑重地将试卷封好。

九天九夜的鏖战,终于落下了帷幕。

当方进拖着疲惫不堪、但精神却异常亢奋的身体,走出贡院大门时。

他抬头望了望依旧灰蒙蒙的京城天空,嘴角却勾起了一抹自信的笑容。

他知道,自己己经在这场决定命运的大考中,下了一盘险棋!

但这盘棋,他有信心赢!

他相信,自己这篇既有“骨”又有“术”的策论。

一定能够打动那些真正渴望改变现状、寻求良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