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市舶司,发展正常的海外贸易,才是解决倭患的根本之道!
他论证道,允许民间商人出海贸易,既能满足沿海百姓的生计需求,又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征收关税),更能将那些被迫为寇的“假倭”转化为守法商人。
当然,他也强调开放不等于放任,必须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贸易秩序,防止走私和海盗。
靖海(武力清剿):他认为“靖海”是必要的辅助手段。
对于那些怙恶不悛、打家劫舍的真倭和海盗,必须坚决予以打击清剿。
但武力清剿必须与开放市舶、安抚沿海民生相结合,剿抚并用,才能取得长久效果。
单纯依靠武力,只会激化矛盾,治标不治本。
最后,他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建议朝廷审时度势,逐步调整海禁政策,在部分港口试点开放市舶。
同时,大力整顿海防卫所,严惩贪腐将领,提升军队战斗力。
对于东南地方官绅,则要加强监督,严厉打击通倭行为。
三策并举,标本兼治,方能彻底根除倭患,实现东南沿海的长治久安。
这篇策论,洋洋洒洒数千言。
引经据典,结合实际,分析透彻,对策大胆而具体。
尤其是“开放海禁,设立市舶”的主张,在当时可以说是石破天惊!
虽然可能会触动某些保守派的神经,但其切中时弊、着眼长远的战略眼光。
以及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忧国忧民之心和非凡胆识。
足以让任何一个有作为、有担当的考官为之震撼!
写完这篇策论,方进只觉得胸中块垒尽去,酣畅淋漓!
他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无误后,郑重地将试卷封好。
九天九夜的鏖战,终于画上了句号。
当方进拖着疲惫至极的身体,走出金陵贡院那沉重的大门,沐浴在午后温暖的阳光下时。
他感到一阵眩晕,但内心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和笃定。
他知道,自己己经在这场乡试中,亮出了自己最锋利的“利刃”!
那篇关于倭患的策论,就是他投向这个时代的一块问路石,也是他展示自己独特价值的宣言!
他在贡院门口等到了同样精疲力尽,但眼神中带着兴奋和期待的周文轩。
“方兄!感觉如何?”周文轩的声音都有些沙哑。
方进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尽吾志也,可以无悔矣!剩下的,便听天命吧!”
两人相视一笑,搀扶着向客栈走去。
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己经在这场艰苦卓绝的鏖战中,证明了自己。
而方进心中,更是隐隐有一个强烈的预感:这一次,那张决定命运的乡试榜单上,必定会有他方进的名字!
而且,凭借那篇石破天惊的策论,他的名次,或许会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举人功名,似乎己经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