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三三言情 > 我,科举状元郎,光宗耀祖 > 第39章 乡试鏖战,惊天策论

第39章 乡试鏖战,惊天策论

律。

方进虽然志不在诗词,但这三年的积累也非同小可。

他依照格律要求,描绘了一幅苍凉壮阔的边塞送别图景,意境、格律、对仗都属上乘,虽未必能惊艳西座,但也绝不会拖后腿。·l¢o·o′k¨s*w+.!c-o′m,

第一场考试结束,方进自我感觉良好。

他有条不紊地收拾好文具,吃了些干粮,便在狭小的号舍里和衣而卧,抓紧时间休息,为接下来的两场鏖战储备精力。

第二场,考五经文。

题目分别出自《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经典,要求考生就一个共同的主题“敬天法祖”进行阐发。

这难度比院试的五经文又上了一个台阶。

不仅要求对五经都相当熟悉,还需要有极强的整合、归纳和思辨能力,能够从看似庞杂的经文中,提炼出共同的思想脉络。

方进沉着应对。

他首先阐述了“敬天”的内涵,并非迷信鬼神,而是要顺应天道自然,体察天心仁爱,以德配天。

他又分别从《尚书》的“惟天惠民”,《诗经》的“畏天之威”,《周易》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礼记》的祭祀礼仪等方面,论证了“敬天”思想在儒家经典中的体现。

接着,他又阐述了“法祖”的意义。

强调“法祖”并非墨守成规,而是要效法先贤的德行、智慧和开创精神,传承优秀的礼乐制度和文化传统。

他引述《春秋》的褒贬、《礼记》的宗法制度等,说明了“法祖”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延续文化道统的重要性。

最后,他将“敬天”与“法祖”统一起来,认为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根基。

“敬天”要求为政者有敬畏之心,顺应大道。

“法祖”则要求为政者有传承之责,继往开来。

唯有将二者结合,才能达到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

这篇文章,方进写得也是颇为吃力。

毕竟五经浩瀚,要在短时间内融会贯通,并非易事。

但他凭借着扎实的功底和清晰的思路,总算是将自己的理解完整而系统地表达了出来。

第三场,也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一战——策论!

当方进看到策论题目时,他几乎要忍不住击节叫好!

题目是:“问东南倭患屡禁不绝之根源,及海防、市舶、靖海三策之得失利弊。”

倭寇!海防!市舶(海外贸易)!

这简首是为他量身定做的题目!

他前世对明朝中后期的倭患历史有过深入了解,深知所谓的“倭寇”。

其成分极其复杂,既有真倭,也有大量的中国沿海走私商人和破产流民。

而倭患屡禁不绝的根源,绝不仅仅是军事问题。

更涉及到当时僵化保守的海禁政策、腐败低效的海防体系以及地方官绅与走私集团勾结等深层次的经济和政治问题!

而“海防、市舶、靖海”三策,更是切中了解决倭患的关键点!

方进压抑住内心的激动,迅速整理思路。

他知道,这篇策论,将是他此次乡试的“利刃”,是他展现自己超越时代见识和务实才能的最佳机会!

他提笔蘸墨,笔走龙蛇,文思泉涌!

再分析根源方面,他一针见血,首指要害。

片板不许下海之“海禁”恶政:指出严厉的海禁政策,断绝了沿海百姓的生计,迫使大量渔民、商人铤而走险,加入走私队伍,甚至与真倭勾结,成为“假倭”,这才是倭患规模不断扩大、屡禁不绝的根本原因!

卫所败坏,海防虚设:沿海军卫形同虚设,战船破旧,兵士缺额,将领贪懦,根本无力御敌,甚至有部分官兵监守自盗,参与走私。

官绅勾结,利益驱动:指出东南沿海不少地方官绅,与海商、倭寇暗中勾结,从中牟取暴利,成为倭患的保护伞和助推器。

真倭袭扰,内外勾结:承认确实存在日本浪人武士等真倭的袭扰,但强调他们往往是受海商雇佣或与其勾结,并非倭患的主体。

在论述三策得失利弊方面,他更是展现了辩证思维和务实精神:

海防(加强军事防御):他认为单纯加强海防,增兵造船,固然必要,但只是治标之策。

若不解决海禁和官绅勾结问题,海防投入再大,也只是“扬汤止沸”,甚至可能被贪腐官吏中饱私囊。

市舶(开放海外贸易):他大胆地提出,开放海禁,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