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三三言情 > 我,科举状元郎,光宗耀祖 > 第27章 恶心人的李子昂

第27章 恶心人的李子昂

第二场,考的是八股文,题目出自《论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微~趣.晓^税, ¢已.发,布~罪*欣/璋`結~”

这个题目,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处世哲学和政治智慧,非常考验考生的思辨能力和对儒家“中庸”思想的理解。

方进拿到题目,仔细揣摩。

他知道,这个题目很容易写得流于表面,仅仅停留在“君子”、“小人”的道德评判上。

他想要写得更深一层,不仅要阐明“和”与“同”的区别,更要探讨在现实社会中,如何做到“和而不同”,以及这种境界对于个人修身、社会和谐乃至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他决定,在文章的结构上,依旧遵循最稳妥的八股范式,但在内容的阐发上,要体现出自己的思考深度。

破题,他开宗明义:“圣人论交,以心和为上,迹同为下。”

点出“和”与“同”的核心区别在于内在精神而非外在表象。

承题,他紧扣“君子”、“小人”进行对比,阐述君子能够容纳异见、求同存异,故能和谐共处。

小人则党同伐异、貌合神离,最终必将导致冲突。

起讲部分,他引述《周易》“和合”、《尚书》“协和万邦”等经典,论证“和”是天地之道、治国之本。,齐^盛-暁?税?蛧¨ `已_发?布_最_歆?璋+截·

进入股对部分,方进更是精心构思。

他将“和”比作五音六律,虽各不相同,却能奏出和谐的乐章。

将“同”比作单一的音调,虽然整齐划一,却单调乏味,不成曲调。

他又引申到朝堂之上,诤臣敢于首言,虽与君主意见不同,却能匡正得失,此乃“和”。

奸佞小人一味奉承,看似与君主同心同德,实则包藏祸心,此乃“同”。

他巧妙地在论述中,结合了自己对官场生态的初步观察,指出真正的和谐,并非一团和气,而是建立在互相尊重、求同存异的基础上的良性互动。

这种观点,比单纯的道德说教,更显深刻和务实。

正当他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助之时,隔壁那恼人的咳嗽声又响了起来,而且比昨天更加变本加厉!

不仅咳嗽,还时不时传来笔杆掉落、或者故意挪动桌椅的声响。

方进的眉头紧紧皱起,握着笔的手不由得用力了几分。

这李子昂,简首是欺人太甚!

他强压下心中的怒火,试图继续写作,但思路明显受到了干扰。_k!a!n`s,h_u+a?p.p?.¨n`e?t?

他感觉自己的心绪有些烦躁,笔下的文字也似乎不如之前流畅了。

不行!不能这样下去!

方进停下笔,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几口气。

他想起了陈老教谕的教诲,想起了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想起了家人的期盼。

他不能因为这点小小的干扰,就功亏一篑!

他努力调整着自己的呼吸,在心中默念着《大学》里的句子:“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渐渐地,他的心绪平复了下来。

他不再去理会隔壁的噪音,而是将自己的意识完全沉浸在文章的意境之中。

他仿佛进入了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整个世界只剩下他、笔和他要表达的思想。

他的笔尖再次在纸上流畅地滑动起来,甚至比之前更加沉稳有力。

仿佛那外界的干扰,反而激发了他内心更深沉的力量。

他一口气将文章写完,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无误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感觉自己的后背己经被汗水浸湿了,但心中却充满了战胜困难的快感和自信。

他瞥了一眼隔壁,那噪音不知何时己经停歇了。

或许是李子昂自己也觉得无趣,或许是被方进这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力所震慑。

第三场考试,考的是五经文。

题目难度很大,要求考生从五经中各选一段,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进行阐发。

这不仅要求考生对五经都相当熟悉,还需要有很强的整合和思辨能力。

方进选择了以“民本”为主题。

他分别从《尚书》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诗经》中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章,《礼记》中关于“天下为公”的论述,《周易》中体现的“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思想,以及《春秋》中蕴含的“重民轻君”的微言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