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自习课间碰到了王艺格。,/ˉ5?¤4×看?书}× $?无¨`错±>内?容???
感觉她没什么变化,不管是人还是对我的态度。
从她表情里我虽能看到意外,但脸上那份腼腆的笑意倒是让我很亲切。
这时我才隐隐觉得,自己其实希望接受的是这种不探究、不刻意的平淡。因为这种态度不需要我做什么,也不用解释什么。
我知道她现在自身复习压力大,要不然我开口的话,想必她不会拒绝给我补课,甚至不会探究我之前怎么样了。
晚上自习我没投入学习,一个是脱节严重让我一时找不到方向,另外我总觉得自己前段时间的治疗遗漏了什么。
于是晚自习的时候,我找了张纸写了下自己住院期间的几项重点。
首先是解离,接着应急反应,然后灾难化认知,认知盲区,情绪调动,思维偏科,认知反刍,暴露疗法……
然后是刘医生,老爸,老妈,老叔,老婶,董姝予,孕妇,孕妇丈夫……
最后是镇静剂,药物。
我挨个思索了一遍,还是觉得遗漏了什么。
发觉自己又开始发散思维,我忙准备物理隔断。下意识伸手掏手机跟董姝予聊会天。拿出手机,我皱眉。
我意识到自己遗漏什么了——在董姝予这!
我遗漏了之前董姝予陪我的治疗。?y.k*r_s?o~f-t¢..c~o!m+
解离之前,治疗医生一直是刘医生,我入院之后也是。但从这次解离开始,刘医生的评估一直围绕着我未来的规划和感情创伤来处理的,其中未来规划明显占比很小,主要围绕与董姝予的亲密关系来开展治疗的。
甚至我第一次“类解离”反应也是跟董姝予在一起时候引起的,但现在刘医生绝口不提这事了,就像遗忘了一样!
而且我的关注点也慢慢不在这上面了,这个我倒是隐隐能明白——好像是因为一直服药的原因。因为后来刘医生跟我解释了,我现在服用的药物本来就是抗抑郁药物,会减少我的思维发散,减少内驱动去想去做,但真去做什么的时候并不会影响我的情绪!
说白了就是压抑我的主动性!但不会克制我的现实体验感。
主动性没了当然会不去想,但我不想有医生能不想吗?所以,他现在的治疗已经摒弃了我的亲密关系治疗?
如果说我现在的情况是某个点的变化导致治疗性质变了,那点在哪呢?
再次感觉想不通,我立马中断思考。
不过我隐隐觉得自己现在能坐在教室,已经跟去不去董姝予那个大学无关了。
不是能不能考上的问题,而是自己好像对去董姝予那个大学的初衷变了。,e*r+c\i*y\a?n¨.`c?o!m′
不那么热切了。难道仍是药物压抑的结果?
我再次截断思考,拿出手机给董姝予发消息。
董姝予回的极快,说一直在等我。她询问我感觉怎么样。
再次体验了一下,自己对和董姝予聊天的心态没变,似乎是习惯。
董姝予则询问我整体心情,同学态度,然后问我有没有看到杨可。
直到这时我才发觉,自己好像把杨可忘了,她不提我竟然一直没关注。
我抬头看了看。
自习比上课还夸张。
前排安静学习,中间的看小说,后排在玩手机。
我坐在其中一点都不突兀,甚至因为坐在最后一排,视角还很广。
然后在靠窗那排,稍稍靠前的位置看到了杨可。
她头发似乎短了些,其他没什么变化。看不到正脸,但我这个角度倒是能辨认出来是她,好像正在认真学习。
我垂下目光,心里再次印证了自己被药物抑制:有些事不主动想的话,会被忽略。
……
接到刘医生电话是第二天中午,简单聊了下我的心态,然后让我三日后复诊。
我是从返校第三天才慢慢恢复学习状态的,同时这几天也被动地在室友那里接收了一些我离校之后这两个月的变化。
其实变化主要在高三比较大,高一高二还是很稳定的。
从整体来说,正式合班是年前,也就是一月中旬。刚合班的时候人还挺多的,但慢慢随着一月份海外大学申请开始,陆续就有人不来了。因为那时候基本学校是默许离校——毕竟主学科已经全部结束了,只要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