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三三言情 > 民国的先生 > 第36章 一朝成名天下知(三)

第36章 一朝成名天下知(三)

,正好让天下人看看,咱们的科学院既要守得住老祖宗的智慧,也要接得住新时代的学问。”

孙夫人端起茶盏抿了一口,指尖轻轻点着桌面:“这话在理。就说辜先生,外头总笑他留辫子守旧,可谁又能像他那样,把《论语》译得让西洋人读得懂、敬得服?这般能在东西方学问里架桥的人,才算真本事。”

中山先生将名单折好递给身旁侍从,目光望向窗外晨雾渐散的天际,缓声道:“学问本就不该分新旧、论地域。苏先生把科学院设在云南也好,让这些‘当代大学士’在各地生根也罢,只要能让学问真正服务于国家,便是正道。”

正说着,小龙忽然插话:“苏先生还说,等院士们聚齐了,先办一件要紧事——编一部《华夏百科全书》,把古今中外的学问都梳理清楚,让往后的子弟念书,再也不用摸着石头过河。”

“好主意!”

中山先生猛地一拍扶手,朗声道,“既有传承,又有开创,这才是科学院该有的样子。告诉苏先生,就说我举双手赞成,若是需要京城这边出力,尽管开口!”

这份名单一经见报,霎时间在全国知识界掀起了滔天巨浪。

各行各业的人捧读报纸,都在名单里寻到了各自领域公认的翘楚。

数理、生物两界的学者们见了名单,多是默不作声地对着名字琢磨,暗自比对自家学问与入选者的差距,少有人公开置喙。

可人文领域却应了那句“武无第二,文无第一”的老话,质疑声、不服气的论调从南到北此起彼伏——有人说某公考据虽精却不通世务,有人论某先生着述虽丰却难免偏颇,更有甚者直斥某某入选是“浪得虚名”。

吵到激烈处,竟有不少人直接带着笔墨官司找上了苏俊。

有的揣着厚厚一叠文稿登门,逐条辩驳名单的取舍;有的托人递信,历数自家学派的渊源与功绩;更有性子急的,干脆到各地的云南会馆里摆开架势,要与苏俊当面“论道”,非要争出个是非曲直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