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黄旗窝在自家新盖的三进院正房炕头边,
糊着棉纸的窗棂把外头的寒风挡得严实,只有窗缝里偶尔溜进点碎雪粒,打在窗纸上簌簌响。*E′Z?晓,税¨惘/ ?更·鑫`蕞-全,
他斜倚着铺了厚棉垫的太师椅,身子周围拢着股暖烘烘的热气,倒比炕头还自在些。
左手握着杆老旱烟袋,铜锅被摩挲得发亮,烟丝燃得慢悠悠,火星子在昏暗中明明灭灭,呛人的烟味混着屋里煤炉的烟火气,倒成了冬日里独有的安稳味道。
右手边的八仙桌上,粗瓷茶碗里的茉莉花茶还温着,喝一口,茶汤带着恰到好处的热度,熨得喉咙里暖暖和和。
膝头的青花盘里,一个大葱油花卷还冒着热气,油亮的面皮裹着翠绿的葱花,咬下去时发面的暄软混着葱油的香,烫得人直缩脖子,却舍不得松口。
桌角一小碗小米粥熬得稠稠的,米油结了层薄皮,就着旁边一碟腌得油亮的雪里蕻,咸鲜的滋味勾着食欲,一口粥配一筷子咸菜,再掰半块花卷,吃得浑身都透着舒坦。
烟袋锅子在鞋底磕了磕烟灰,他忽然来了兴致,喉结动了动,竟哼起了《苏三起解》的调儿:
“苏三离开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
嗓音不高,带着点老北平的拖腔,慢悠悠地绕着弯,惊得炉边打盹的老猫抬了抬眼皮,又懒洋洋地缩成一团。\j*i?a,n`g\l?i¨y`i*b¨a\.·c`o¨m¢
窗外的雪不知何时停了,阳光透过窗纸,在地上映出淡淡的亮斑。
赫黄旗眯着眼,一口烟,一口茶,一口热乎花卷,任那戏文调子在暖融融的屋里打着转,倒把这寒冬腊月的日子,过出了几分不紧不慢的闲趣来。
这时院门外传来“砰砰”两下轻叩,油差的声音裹着寒气钻进来:“赫老爷在吗?有您的电报纸。”
屋里正眯眼哼戏的赫黄旗眼皮没抬,倒是在外间收拾碗筷的大儿子听见了,生怕动静大了扰了父亲清静,忙踮着脚往门口跑。
棉门帘被他轻轻掀起一角,冷风“嗖”地溜进半缕,他赶紧用胳膊肘挡了挡,隔着门缝接过那卷薄薄的电报,又飞快放下帘子,转身时脚步放得更轻,只敢小碎步往正房挪,嘴里还低声应着:
“来了来了,这就给我爹送去。”
炕头的赫黄旗这才停了戏文,烟袋锅往炕沿上磕了磕,抬眼瞅着儿子捧着电报过来,脸上那点被热粥熏出的红还没褪,倒比窗外的日头看着更鲜活些。
赫黄旗展开电报纸的手顿了顿——见那落款是“莫老邪”三个字,眉峰几不可察地挑了挑,方才还含着慵懒的眼神瞬间聚了神。
粗粝的指尖捻着薄薄的纸页,一行行看下去,嘴角渐渐牵起点笑意。
这莫老邪,还是老样子,电报里满是打趣:先是问他这当教官的歇够了没,手脚是不是快闲得发僵,当年那套拳路还能不能抡得动;末了才提一句,不几日会有人登门拜访,说是有桩事要向他请教。-微¨趣.小.税?惘/ ,嶵.欣~章,劫*哽\辛\哙′
烟袋锅子在手里转了半圈,烟灰簌簌落在青砖地上。
赫黄旗把电报往桌上一放,端起茶碗喝了口,喉间发出声低笑,对着空荡的屋子嘟囔了句:“这老东西,倒会吊人胃口。”
说罢又抓起半块花卷塞进嘴里,只是这一回,嚼得比先前更有劲儿了些。
隔了没几日,
天刚放晴,地上的积雪被踩得瓷实,冻成一层滑溜溜的冰壳。
一行人影顺着村路往这边挪,前头是对年轻夫妇,男人肩上搭着件厚棉袄,女人怀里揣着个油纸包,后头跟着三四个后生,挑着的竹筐里堆着些糕点果子,红绸子在雪地里晃得扎眼。
几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呼出的白气一团团裹在帽檐边。
刚到村口,正撞见几个扫雪的村民,男人赶紧停下脚,拱手笑问:
“老哥几位,打听下赫黄旗赫老爷家往哪走?”
村民们直起腰,往村子深处指了指——那边一片灰瓦顶里,一栋青砖到顶的大院落格外扎眼,院墙新得发亮,门楼檐角的砖雕还带着未褪的火气,在白雪映衬下透着股说不出的精神。
“喏,就那新盖的三进院,全村就他家最齐整。”
年轻夫妇对视一眼,忙道了谢,领着后生们踩着冰碴子,朝着那片鲜亮的院墙走去。竹筐上的红绸子被风一吹,在雪地里划出道跳动的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