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内。
道光皇帝收到了郑祖琛的急报,上面写着:台湾地区有匪患,请求增派援兵3万到台湾剿匪。
“众大臣,你们说说这个郑祖琛是不是老糊涂了,平个匪患,竟然想要3万兵,他平的是什么匪。”
道光皇帝看着这封急报,一脸疑惑。
“禀皇上,可能是郑祖琛写错了,可能是需要三千兵马,这样才说得过去,三千兵马什么都够了。”
载垣说道。
郑祖琛这个急报确实是离谱,旁边的穆彰阿虽然收了郑祖琛的银两,在这会要替他说话也得使劲动动脑。
“禀皇上,臣以为郑巡抚应该不是写错,毕竟台湾四面环海,南洋地区一直海盗盛行,可能是有大量的海盗进岛了。”
穆彰阿试图替郑祖琛多争取点兵马,拿人钱财,就要为人消灾。
“台湾士兵数量有一万多,那是什么样的海盗有这种实力,就算是日不落国,一时半会也拿不下台湾。”
载垣反驳道。
载垣总觉得这个事情没这么简单,于是暗中派人调查这个事。
“行了,那个取个折中的方案,给郑祖琛六千绿营兵,如果一个月内剿匪不成功,就让他请辞吧。”(绿营兵又称绿旗兵,采用绿色旗帜,是清兵入关后改编和新招的汉人部队。绿营兵配合八旗兵驻守北京和各省。)
道光打断了两人的对话。
福建的郑祖琛看到道光皇帝的这个批复,头都大了,才给六千绿营兵,不要说收复台湾,让他能守住福建就不错了。
台湾府上,朱由复为左宗棠接风洗尘,众将军没有人再敢质疑朱由复的决定。
左宗棠在八天内收复彰化和鸡笼的事迹传遍了大明,人人都知大明来了个新战神。
朱由复带着众大臣迎接左宗棠,左宗棠看到后受宠若惊,想不到大明皇帝如此重视大臣。
“恭喜左师长,一战成名!”
众将军纷纷恭喜。
“臣受君恩,当夙兴夜寐,为君担忧。”
说罢,左宗棠又准备跪下。
朱由复走到左宗棠面前,用双手托住了他的肘子。
“左师长,大明不兴下跪了!”
旁边的史官连忙记录下来:大明皇帝圣明,派兵收复台湾岛,建立不世之功勋,大明呈中兴之势……
台湾岛开始全面实行土地革命,全部老百姓都分得了土地,他们每天都开始烧香拜佛,祝大明皇帝能长命百岁。
这一轮土地革命,朱由复又收获了军费1000万两。
大明现在又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政务太多,婆罗岛、吕宋岛、台湾岛都已纳入大明的版图,人口数量达到了500多万,这管理起来可是个难事。
如果让朱由复天天这么处理政务,就算每天6点起来,干到晚上12点,都干不完,他肯定是顶不住的,这时候大明的内阁需要搞起来了。
林都督也看出了朱由复的焦灼,他写了一封信给他的一位挚友。
很快,这位挚友就远道而来台湾岛,不为别的,只是林都督描述的这个地方,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之地,一个实现了工业革命,一个武器装备先进于西方的地方。
“禀皇上,臣引荐一位好友加入大明,他可是有经天纬地之才。”
林都督领着这位挚友进入了大明的军营。
“林都督,这次又为朕引荐哪位人才。”
朱由复快步向前,只见一位穿着朴素,年近五十的男子从林都督身后走向前来。
“臣见过皇上,臣乃魏源,字默深。”
“禀皇上,臣的这位挚友曾写过《海国图志》,提出过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乃当今世上屈指可数的人才。”
听到这里,朱由复大喜,原来此人正是传说中的魏源。
魏源一路上看着大明士兵的武器,大明军队的形象,感觉日不落国也不过如此,这里确实是林则徐信里描写的“华夏的希望”。
“林都督,不用多说,你引荐的人,必定是当下之奇才。”
“默深兄,大明现在正是用人之际,以你的才能,可以胜任大明的内阁首辅,成为大明读书人最向往的职位。”
魏源听到也是大吃了一惊,自己才来,就给自己这么高的官职,一脸的疑惑。
“默深兄,你写的《海国图志》,朕看过,认为乃当世第一奇书,你在里面提出的思想,很适合当下的大明,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