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现在也无力在东拒曹魏的同时与诸葛亮打一场内战。
东边的洛阳是曹魏的帝都,屯驻有重兵,根本不是赵骥目前有能力一口吞得下去的,面对司马懿率领的魏军主力,能守得住函谷关一线就算万幸了。
目前看来只能抢在诸葛亮拥天子进入关中前,往北去把并州打下来作为根据地了。
赵骥这样思考的前提是诸葛亮会按照原本的历史进程死于公元234年,也就是赵骥预计还都长安后不久的时间,然后再趁着诸葛亮新丧,设法谋取蜀汉朝廷的控制权。
只不过这样就会把辛苦经营多年的关中整个让出去,而且其中的变数太大了,以诸葛亮这样精明的政治家,不可能在他过世前不做安排留个后手对付自己。
赵骥思来想去也找不到破局的办法,他感觉自己就像被关进笼子里的老虎一样,空有利爪尖齿,却有劲无处使。
最后还是只能用老办法——集思广益。
赵骥召集幕僚集体商议,谁知这次众人讨论了几日下来也都束手无策,就在为难间,河东太守陈祗忽然一纸书信送来长安,说是要为赵骥举荐一位大才。
赵骥有些纳闷,河东的世家子弟是自己亲自筛过一遍的,如裴徽、毋丘秀等史书留名的人已经受到起用了,难不成是个空抱才华,却原本在历史上籍籍无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