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车骑将军吴懿的副手协助镇守汉中。
建兴十五年(公元237年),王平晋封安汉侯。同年车骑将军吴懿病逝,王平被后主刘禅任命为汉中太守,接替吴懿统率汉中军事。
次年大将军蒋琬率军驻扎在沔阳(今湖北省仙桃市),王平改任前护军,负责处理大将军府的公务。-d~i?n\g~x¨s,w?.·c_o′m`
延熙六年(公元243年),蒋琬率军改驻涪县(今四川绵阳),提拔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再次负责统率汉中地区的军队。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魏国大将军曹爽率领步骑十万人进攻汉中,魏军的前锋部队已进入骆谷(今陕西周至县西南)。
当时驻守汉中的蜀国军队不到三万人,魏军来袭,众将士大惊失色,有人提出:
如今敌众我寡,难以拒敌,不如放弃阳平关退到汉城、乐城坚守,等待涪县的军队前来援救。
但王平却认为,汉中距离涪县将近一千里,如果敌人攻占阳平关,后果不堪设想。
为今之计,最好先派两位将领率兵据守兴势山(今陕西洋县东北),自己则充当后卫;
如果敌人分兵进攻黄金(今陕西汉中市洋县),自己就率兵一千人居高临下迎战,拖延敌人争取时间,到时涪县的援军就能赶到。
众将士犹疑不定,只有护军刘敏支持王平的建议,于是按照王平的计划开始部署将士。
涪县的援军,以及从成都出发的大将军费祎相继赶到,魏军只得退回,形势的发展全如王平预料的那样。
公元238年到公元248年的那段时间,车骑将军邓芝率军驻守蜀国东部边境,镇南大将军马忠率军驻守蜀国南部边境,
镇北大将军王平率军驻守蜀国北部边境,三人各自镇守一方,都因功勋卓著而闻名一时。
王平出身军旅,写不来字,认识的字也不超过十个,但他口述的书信,意思文理都很清楚。
他让人给自己读《史记》和《汉书》的本纪、列传,完全能听懂其中的大概意思,议论的时候也不会背离书中的原意。
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王平去世,儿子王训继承了他的爵位。
晋朝史家陈寿评价王平“忠勇而严整”,他出身军旅,不会读书写字,但遵守法令制度,
说话从不开玩笑,可以从早到晚端坐一整天,文静得没有武将的样子。
然而王平心胸狭窄容易产生疑心,常常自己轻视自己,这一点不免有损他的形象。
宋末元初学者郝经评价“王平朴鲁,有大将之略”,他率军虎踞蜀国北面边境,剑门关万无一失。
在蜀汉的将领中,我们熟知的有义薄云天的关羽,耿直豪爽地张飞,令曹操闻风丧胆的马超,射术高超的黄忠,心贯金石的赵云,以及忠勇两全的姜维,
但是,在蜀汉的将领中,有一位虎将我们却忽视了他的存在,这位虎将不是别人,正是镇北大将军王平。
镇北大将军王平可以说是三国末期最重要的一个人物,西晋时著名史学家陈寿曾高度评价他,说他是一个改变三国走向的一个人物,
王平是川蜀人,孩童时代一直寄养于外祖父之家,跟着外祖父姓何,等到后续离开外祖父之家,回到本家之后,才改回了自己的王姓。
少年的王平酷爱刀剑棍棒之术,对于读书写字并不喜欢,这就使得王平长大成人之后,大字不识一个。
公元215年,巴郡七姓夷王朴胡率众归属曹操,在巴郡居住的王平则随众迁往洛阳居住,来到洛阳之后,王平投身戎马,成为曹军的一名代理校尉。
公元219年,刘备统帅大军与曹军在汉中地区展开厮杀,刘备在谋士法正的献策之下,率军从阳平关移师定军山,
借机诱使曹军主将夏侯渊领兵出战,曹军主将夏侯渊不知是计,轻率迎战,被老将黄忠于阵中斩杀。
夏侯渊兵败身死的消息很快就传至中原之地,曹操闻此噩耗后,十分悲痛,当即统帅曹军主力来到汉中地区,与刘备一决雌雄,而在此次战事中,代理校尉王平跟随曹军主力一同前往。
在随后的汉水之战中,刘备麾下的大将赵云率部与曹军展开厮杀,此战中,赵云打出防守反击,将曹军打得溃不成军,代理校尉王平也在败退中被俘获。
战后,刘备召见了作为俘虏的王平,对其进行了宽慰和招降,王平被刘备的诚意感动,
当即表示愿意归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