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夷十族
方孝孺是建文帝最亲近的大臣他也视建文帝为知遇之君,忠心不二,明成祖的第一谋士姚广孝曾跪求朱棣不要杀方孝孺,否则“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明成祖答应了他。南京陷落后,方孝孺闭门不出,日日为建文帝穿丧服啼哭,明成祖派人强迫他来见自己,方孝孺穿着丧服当庭大哭,叫人反复劝他归顺,不听明成祖要拟即位诏书,大家纷纷推荐方孝孺,遂命人将其从狱中召来,方孝孺当众嚎啕,声彻殿庭,明成祖也颇为感动,走下殿来跟他说:“先生不要这样,其实我只是效法周公辅弼成王来了。”方反问:“成王安在?”明成祖答:“已自焚。”方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道:“国赖长君。”方说:“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道:“此朕家事!”并让人把笔给方孝孺,说:“此事非先生不可!”方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诏不可草。”成祖暗压怒火说:“即死,独不顾九族乎?”方孝孺用更大的声音答道:“便十族奈我何?”
朱棣气急败坏,恨其嘴硬,叫人将方孝孺的嘴角割开,撕至耳根,大捕其宗族门生,每抓一人,就带到方面前,但方根本无动于衷,头都不抬。
明成祖彻底绝望了,也横下一条心,把方孝孺的朋友门生也列作一族,连同宗族合为“十族”,总计873人全部凌迟处死~!
方孝孺一介书生,手无束鸡之力,却面对专制君主的屠刀视死如归,抗节不屈,这可谓感天地泣鬼神!受到后人的无限敬仰和赞颂。就其个人气节来看,历史上实在不多见,这正应了中国人的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康熙皇帝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巡幸松江时为方孝孺祠题写匾额,称方孝孺公为“忠烈名臣”;
靖难砥柱盛庸 [本章字数:1457 最新更新时间:2012-12-26 16:26:43.0]
----------------------------------------------------
盛庸(1334年-1403年),明初陕西人,是靖难之役的中央军主要将领之一。
他在明太祖时官拜都指挥。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反,庸以参将从耿炳文伐燕。建文二年,替代耿炳文的李景隆连战俱败,燕军进至济南,庸与山东参政铁铉坚守济南,燕军围攻三月不克。燕军撤围后,庸乘胜收复德州。盛庸以功封历城侯,授平燕将军,充总兵官。其后朱棣又带兵南下,庸在十二月大败燕军于东昌(今山东聊城),燕军战死数万人,燕军大将张玉被斩杀,被迫还师北平。建文三年(1401年)三月,盛庸在夹河之战败阵,退守德州。建文四年,朱棣率师避开中央军主力渡黄河,盛庸亦带兵南下阻截。燕军在五月击败据守淮河南岸的盛庸,继续向首都南京进军,庸在六合、浦子口、高资港诸战皆败[1]。朱棣入南京后,盛庸率部投降,奉命驻守淮安。永乐元年(1403年)退休。后都御史陈瑛弹劾其怨望有异图,遂自杀
靖难之中流砥柱
建文二年(1400)四月,李景隆败于白沟河,逃往济南。燕兵跟随而至,李景隆又南逃。盛庸与参政铁铉全力固守,燕兵围攻济南三月不下。盛庸、铁铉乘夜出兵袭击,燕兵大败,解围而去,盛庸等乘胜收复德州。九月论功时,盛庸被封为历城侯,食禄一千石。盛庸随即被命为平燕将军,任总兵官。陈晖、平安为左右副总兵,马溥、徐真为左右参将,铁铉进升为兵部尚书参赞军务。
当时吴杰、平安防守定州,盛庸驻扎德州,徐凯屯于沧州,互为掎角。这年冬天,燕兵袭击沧州,破擒徐凯,掠其辎重,进逼济宁。盛庸率军驻扎东昌进行拦击,背城列阵。燕王率军直逼盛庸军的左翼,其军不动。又冲其中坚,盛庸张开队列放进燕王,再以兵包围数重。燕将朱能率番骑来救,燕王乘机突围而出。但许多燕军被火器所伤,大将军张玉死于阵中。只有燕王以百名骑兵殿后,退至馆陶。盛庸传令命吴杰、平安从真定拦截燕军归路。第二年正月,吴杰、平安在深州之战失利,燕军才得以返回。在这次战役中,燕军精锐几乎丧失殆尽,盛庸军声威大振,皇上为此祭庙告捷。
三月,燕兵又南出保定。盛庸军扎营夹河。燕王率轻骑来探,掠阵而过。盛庸派遣千名骑兵追击,被燕兵射箭击退。交战后,盛庸军持盾而进。燕王命步兵先攻,骑兵则乘机迅速推进。盛庸率军力战,斩其大将谭渊。而朱能、张武等也率部殊死战斗,燕王以劲骑穿越阵地与朱能会合,盛庸的部将庄得、皂旗张等都战死